返回第017章 不着调的潞王(第1/2页)  大明之风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慈宁宫的暖阁里。

    李太后正在督促小儿子朱翊镠背书。

    但背的,既不是什么四书五经,也不是什么宏论巨著,而是佛教的经典《心经》。

    李太后,本名李彩凤,是万历皇帝的生母。

    穆宗皇帝朱载垕,即万历皇帝的生父,英年早逝。后宫本应奉陈皇后为主,而李彩凤只是贵妃,并未封后。

    可惜,陈皇后肚子不争气,膝下无子嗣,不得穆宗皇帝宠信。

    穆宗皇帝两个儿子都是李彩凤生的。

    一个是朱翊钧,即万历皇帝。

    一个是朱翊镠,即潞王。

    母以子贵。所以,本该成为后宫之主的陈皇后,穆宗皇帝在世时,她在宫中都不及李贵妃吃香。

    等到神宗,即万历皇帝一登基,张居正和冯保等人,为了讨好李贵妃,定要加尊号于她,曰慈圣皇太后。

    按礼制,贵妃是不能尊称皇太后的。先皇驾崩,只有皇后才有这个资格。

    一旦加了尊号,便等于将李贵妃提到与陈皇后相同的地位。陈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

    本来,李太后在宫中的影响力就高于陈太后。如此一来,李太后在宫中更是高不可及。

    好在李太后是个明事理、知礼节的女人,从来都将自己的地位摆在陈太后之后,见陈太后都要亲热地叫一声“姐姐”。

    不仅如此。

    万历皇帝登基以前,每天早上,李太后都要领着两个儿子,从自己住的慈宁宫,赶到陈太后住的慈庆宫请安。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雨无阻。

    陈太后总推辞说这套礼仪可免,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孩子从被窝中拉起来,怪辛苦怪可怜的。

    但李太后执意不依,说祖宗留下来的礼法不能毁于她手。

    所以,李太后与陈太后总以“姐妹”相称,无论是穆宗皇帝在世还是驾崩,后宫两个地位最高的女人从未红过脸。

    当然,这与她们两个的性子有关。

    陈太后心地善良,素来不争不抢;

    而李太后出身卑微,父亲从前只是一个吃了上顿愁下顿三餐不继的泥瓦匠。大凡从卑微中走过来的人,通常炼有一双慧眼,最有机缘看清世态人情的真相。

    因此,李太后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与出身,自始至终将陈太后摆在第一位,从未僭越。

    这样,陈太后的地位得到保障,而李太后因此也得到更多的赞誉称许,对她自己地位的巩固与提高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这是聪明女子的做法。

    毫无疑问,李太后是个聪明的女人。

    当然,仅用“聪明”一词不足以概括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

    她小儿子朱翊镠两岁的时候,便被封为潞王。

    因为朱翊镠比万历皇帝朱翊钧晚出生好几年,所以朱翊镠深得皇兄万历皇帝的疼爱。

    万历皇帝对这个弟弟,几乎有求必应。

    通常一般家庭,父母对幼子要不同程度地偏爱一些。这个,古今都不曾变过。

    可对于皇室,似乎有所不同。

    因为皇长子是要继承皇位的,肩上的担子不知要大多少倍。自然受到的关怀不一样。

    朱翊钧和朱翊镠就是一例。

    穆宗皇帝在世时,朱翊钧是皇太子,朱翊镠是潞王。

    因为朱翊钧是皇太子身份,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人,所以李太后对他的教导十分严厉,近乎于苛刻。

    相比较而言,对潞王朱翊镠的教导要松弛得多。

    而且,教导的方向也不一样。

    就像佛教经典,什么《心经》啊,《金刚经》,《法华经》啊,《四十二章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