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0章 徐光启的壮志(第2/3页)  鬼话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五十年以上,但不会超过六十年。”

    这次不但汤若望惊讶,徐光启等人也惊讶万分,辛明这么懂酒,而且是西方的酒。汤若望一竖大拇指用汉语道:“辛守备高明至极,在下佩服!”生涩的语调把徐光启几人都逗笑了。

    几人在饭桌上闲谈几句,辛明道:“你们计算这些的大炮的数据,如果有实物参照,就更好了。”

    徐光启几人对视一眼,徐光启道:“此事不瞒辛守备,大炮确实有,是一种新式大炮,从葡萄牙国购买的,一共四门,存放在郊外的教场当中。”

    辛明心中一动,脱口而出道:“是红衣大炮?”

    徐光启十分惊奇,明朝理学氛围很重,不是很重视先进武器,把这些先进的武器视作奇技淫巧。当战争需要的时候会进口和学习这些西方武器,一旦战事变缓,就会懈怠。甚至在崇祯后期,战况激烈,四处狼烟的时候,还有大臣反对制造使用这些先进的大炮,理学大家刘宗周曾上奏折反对,“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近来通不讲人才,不讲兵法……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刘宗周是明末朝廷重臣,儒学大师,是黄宗羲的师尊,历史上大大有名,尚且这么保守,可见西学和新式武器推广之难。

    徐光启叹道:“只有亲眼看到,才知道大炮会有此种威力!这些日子我亲自研究大炮的构造,心中体会更深,制造这种大炮的原理之精微已经远远超过大炮本身,可笑咱们大明朝好多官绅还做着天朝上国的好梦,死抱着理学儒学不放,把这些精微的知识看成奇技淫巧,把西学和西方诸国看作边鄙蛮夷,真是何其可笑啊!咱们东方之儒道已经被西方之创新慢慢拉开距离,再不奋起直追,真要沦为末流之国了!”

    听到这番话,辛明肃然起敬,这才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呢!比林则徐早二百年。中国人要真的从现在开始奋起,也许能免去几百年的屈辱历史了。

    徐光启又道:“女真不过是蛮夷小国,人数只有咱们大明朝几十分之一,之所以我们屡战屡败,主要是兵不精,器不利。如果朝廷许我练兵,至于数百门红衣大炮,万余支鸟铳,再加上西法训练的两万兵士,足可以横扫辽东。”

    辛明心中大为钦佩,两人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建立一支人数不多的精兵,只需一两万人,大投入,严训练,高报酬,有文化,懂科技,可以熟练操作各种火器,这样的军队横扫辽东女真有何难?当年戚继光不也是想建立这样一直军队而不成吗?

    实际历史上徐光启多次给朝廷上书要求建立新军,奏折上写“实选实练,精卒利兵,车营火营为本。新兵可一人兼数人之饷,即一人当数十人之用,只需三万人,就可扫荡建奴……”

    但明末统治阶级腐朽无能,目光短浅,只想临渴掘井,输入几门红衣大炮应急,一旦局势稍缓,便置之不理。朝廷上层,党争严重,争权夺利,已经失去改革的能力和勇气,再加上重文轻武,卫所腐败,军队缺乏有效训练,士气低落。先进武器在西洋人手里“药至人毙”横行天下,在明朝士兵手里则“虏未来而先放,比对阵,则药尽”,反而不如刀枪等冷兵器好用,真是天下奇观啊!

    最后这些武器统统资敌,成了满清女真手中的利器,反攻大明,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细算起来,似乎还有徐光启、孙元化的一份功劳,想要振兴明朝的武器,最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值得后人深思。

    徐光启又道:“我已经向朝廷上书,要求仿造这种红衣大炮,还有西法练兵,我在奏折上建议‘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求真材以备用’,‘极行选连精兵以保全胜’,‘极造都城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这‘四极’上书如果皇帝可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