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3章:开幕(第2/3页)  大魏宫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角度以及立场。

    比如这次事件中的吏部左侍郎郗绛,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

    起因是甲榜上榜名单中,有一名考子是吏部左侍郎郗绛的友人之子,因此,郗绛在荐官的时候,稍有偏移,他将友人之子从名单中摘出来,推荐为上党郡内某一县的县令。

    其实说实话,上了榜单的考子,其实都是有资格出任地方县令的,问题仅在于,郗绛忽略了前置位名次的几名考子,对友人之子稍微照顾了一下——否则的话,那名友人之子多半是候补官员。

    这个问题大么?

    说实话一点都不大,就像赵弘润推荐介子鸱在冶造局挂职顾问,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没有!

    而事后,所谓的吏部左侍郎郗绛收受贿赂,也只不过是其那名友人送了一盒珍珠之类的作为感谢而已——哪怕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帮你办了一件事,你总不能什么表示都没有吧?

    因此,总的来说,吏部左侍郎郗绛只不过是在职权范围内,稍微照顾了一下友人之子而已,旁人可以说他不够正直,但不能说他知法犯法,毕竟那名友人之子,的确也是具有出仕资格的。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长皇子赵弘礼自闭于府宅的期间,郗绛这位吏部左侍郎,与庆王赵弘信走得过于近了。

    是的,*****才是吏部左侍郎郗绛被长皇子赵弘礼攻击的真正原因,否则的话,比郗绛严重几倍的徇私在吏部比比皆是,为何唯独郗绛倒霉?

    想当初东宫党势大的时候,那俨然就是徇私舞弊的代表词——什么?你并非是支持东宫太子?那行,去候补官员的行列等着吧,十年八年以后,可能会有适合你的空缺。

    这个时代所谓的荐官,其实主观性非常大,同样两个候补官员,举荐人觉得其中一个与他亲近,因此将其举荐,这事谁也不能多说什么,举贤不避亲嘛,我举荐一个认识的又这么了?

    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同窗之谊,这是历代朝廷都无法杜绝的。

    就比如现汾阴令寇正,他在成为汾阴令之后,就将两名师兄弟尚阳与木子庸提拔为文吏、佐官,要知道,尚阳与木子庸二人虽然满腹学识,可他们甚至连乡试都没参加过,按理来说是没有资格授职的,可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

    再比如汾阴将军、临洮君魏忌,让两名门客毛博、薛浆出任他麾下的将领,作为他的左右手,辅助他一同操练新军,朝廷又说什么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安陵赵氏的赵文蔺,在介子鸱看来资质平庸的人,就是因为安陵赵氏目前是肃王党的一员,站边正确,因此,肃王赵弘润将其举荐为蒲坂令,朝廷又说什么了?

    倘若郗绛稍微照顾一下友人就是徇私舞弊,那肃王赵弘润又算什么?

    所以说,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吏部左侍郎郗绛徇私舞弊,而是他站错队了,他在认为原太子赵弘礼失势以后,就投向了庆王弘信,因此,被长皇子赵弘礼秋后算账。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相比之下让他意外的,还是雍王弘誉批准了赵弘礼的弹劾这件事——这是否意味着,东雍两股势力将摒弃先嫌,共同对付庆王弘信与襄王弘璟的联合?

    不管怎样,赵弘润都没有参合其中的想法,安心经营着自己一亩三分地。

    正如他所料,朝中再次热闹起来。

    继长皇子赵弘礼弹劾吏部左侍郎的次日,庆王赵弘信与襄王弘璟就展开了反击,抨击长皇子赵弘礼与雍王弘誉构陷忠良,随后两拨人在朝中吵得不可开交。

    只可惜,这次的争执对庆王弘信非常不利,因为魏天子没有出面——这位在赵弘润看来老奸巨猾的父皇,就在甘露殿安心静养,淡然面对几个儿子的争执。

    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