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0章:归程(第2/3页)  大魏宫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丢了一件给宗卫长卫骄,随即将另外一件披在赵弘润身上。

    赵弘润朝着吕牧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此时,吕牧犹豫地问道:“殿下,把那个刘病已留在汾阴,这样合适么?”

    赵弘润扯了扯袍子,笑着说道:“一个风一吹就能刮跑的病秧子,你担心什么?”

    吕牧闻言摇头说道:“卑职倒不是担心那个刘病已,卑职是担心……刘病已是襄王的表亲……这不太合适吧?”

    赵弘润望着河面没有说话。

    事实上,吕牧的话一语中的说中赵弘润心中的犹豫。

    倘若刘病已并非是『中阳刘氏』的外戚出身,更非是襄王弘璟的表兄弟,其实赵弘润是有心举荐刘病已出任『皮氏令』的,因为刘病已的确很有才华。

    但因为此人的出身,赵弘润犹豫了,毕竟他更倾向于举荐他可以控制的县令人选。

    倒不是说赵弘润有什么不轨的企图,只是因为举荐容易控制的人选,日后方便他推行后续的战略部署。

    倘若他因为看重刘病已的才华而举荐其出任『皮氏令』,万一『中阳刘氏』日后与他对着干怎么办?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得不说,撇除这一点,赵弘润对刘病已的印象非常好。

    通过刘病已与寇正、尚阳、木子庸等人的交流,赵弘润也算是看出来了,这刘病已十有**是常年宅在家里的书生,因为他身体情况不佳,因此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故而感觉颇为纯粹,并非是那种利欲熏心的贵族子弟。

    回想起当时刘病已技痒难耐,最终忍不住与寇正等人针对汾阴驻军的军营地与军屯田安排辩论起来时,赵弘润感觉颇为好笑。

    尤其是今日早晨,当赵弘润准备从汾阴乘船返回大梁时,他还询问过刘病已,要不要顺便将其送回中阳,但是,刘病已却一口拒绝,原因就在于,在针对『汾阴县整顿规划』这件事上,他还未与寇正等人争论出一个结果。

    在刘病已看来,他与寇正商议得出的那份整顿规划,尚有些遗漏与不足,需要再做改进。

    当时看着刘病已那幅模样,赵弘润就知道,此人已经沉醉于其中,颇有些乐不思蜀的意味了。

    想想也是,刘病已一个因为身体原因常年宅在家里的读书人,其本身必然也是有着远大抱负的,只是羸弱的身体无法支撑他的抱负而已,而如今,有汾阴县整顿这么一桩大事可以让他稍微展现一下历年来读书的成果,他怎么可能就这么返回中阳呢?

    对此,赵弘润也没有丝毫异议——刘病已这样一位人才愿意给他打白工,他有什么好反对的?

    若非此人乃是襄王弘璟的表兄弟,赵弘润都恨不得将其招揽到身边当幕僚了,他如今不缺兵将,缺的就是智囊。

    十一月初二,赵弘润乘坐船只在大河上顺流而下行驶了四日,终于抵达了博浪沙河港。

    经过两三年耗资巨大的投入,博浪沙这片当年的荒芜河滩,如今已逐渐兴旺起来。

    虽然整个工程才进展到约三分之一,但有一部分河港已经建设起来,即便是赵弘润从船上观望,也能瞧见博浪沙一带那些密集的建筑群——一片仿佛村落、市集的混居建筑。

    如今在博浪沙,充斥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有冶造局的督造官员与勘测工匠,有拿工钱的平民,而更多的则是来自三川的胡人、巴人奴隶——这三拨人承担着建设博浪沙河港的庞大工程。

    据冶造局的禀报,博浪沙的劳力已达到三万人,正是因为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才使得这座河港的建设工程比预期的度更快,再加上水泥的出现,赵弘润估测着,最多两年,这座魏国目前最庞大的军用、民用河港即刻竣工,比原定规划要缩短了一半日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