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三章起义(第1/2页)  明末之军国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河南c湖北边界山高林密,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原始气息。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清以来这一地带的林木业极为昌盛,山沟密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林场。这些林场吸纳了数以万计失去土地的流民前往谋生,而后越聚越多流民就在山间密林处乞食为生,日子艰辛自然是非同寻常人家可比。

    当地的官府自然晓得百姓聚集山林是一个不定时的炸药桶,一旦爆炸自己绝对是粉身碎骨的下场。可土地兼并剧烈,失去土地的百姓愈来愈多,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挡也。只能尽可能的将各个辖区内的山寨状况摸个清楚,也好做个准备。

    一场意义深远的起义正在酝酿,白莲教这个以造反起家的教派,获得了陈立夫情报局的资助,正在准备起义。

    白莲教源远流长,是一个秘密的宗教结社,南宋初年已出现于江苏昆山。元c清时期有很大发展,分成为很多支派,分别称大乘c混元c收元等名目,成员十分广泛,有农民c城市贫民c手工业者c小商人c小业主c雇工等,也有一些太监c王府包衣c庄头c绅士c书吏c差役等参加。

    白莲教“政体尚专制”,始终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等级森严。由于其本身又分成许多别支,故派系的教首只掌握本派的大权,采取父死子袭的权力继承方式。不容外人觊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收门徒的多寡,以纠合人数多者称为大头目,人数少者为小头目。教首的弟子们,随着本身力量即所收教徒人数的不断增长,独立倾向也在逐步加强,如果条件成熟,最后也会走上独树一帜的道路。

    白莲教传教的方法是:传教者“或充医卜,或充贸易,遍历各村,亲去传徒”,在穷苦的下层群众中招收信徒,并将其组织起来。

    白莲教徒从元朝到清康熙时几百年间,刊刻了许许多多的经卷。几乎所有的白莲教经卷,都宣传“两宗三际”c弥勒下凡和劫变观念,宣传“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信仰。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c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

    白莲教,是东方佛教中的一支,创立已经有六百年了。虽然屡遭镇压,却保持存在,当天下灭亡时民族压迫加大就变成民族起义。

    白莲教自从建立就一直从事着反抗政府的活动。一直到今天,已经六百年了。利用信徒动过无数次的起义,试图让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传播教义,曾经无比强大的蒙古帝国就是覆灭在他们的起义之下。”

    元朝末年税赋沉重,政治败坏,天灾不断。江淮一带白莲教,弥勒教,明教,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群雄并起,他们煽动各个地方忍饥挨饿的百姓,鼓励他们揭竿而起,跟随自己反抗元朝。这些人扎红头巾,打红旗,焚香聚众,所以也被我们称之为香军,红军,红巾。

    红巾军是从淮河流域开始兴起的,最开始的首领是刘福通和韩山童。而他们的起义算得上是有邪教性质,所以他们必须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说词,在这套说辞之中也必须要有邪教的精神领袖,以及他们如何去顺应天命,所以他们才会宣传什么明王出世,弥勒降生。

    五月份,韩三同等人发动起义,地点选在了颍上,不过事情泄露出去了,接着韩三同就被抓起来杀掉,而刘福通就带着他的儿子离开,去到了颍州。一路走来,河南和安徽等地也有很多人加入到了起义军的队伍之中。

    后来刘福通把韩山童之子扶持成为了小明王,于是同时北方也出现了不少的起义军,比如说彭大,芝麻李,郭子兴等人。他们都仗着红妗军的名号起义,希望能够借助红妗军的威名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在此时,南方的起义也开始用红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