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四章 吾之福将至矣(第2/3页)  逆天改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个步军都没有,所以行军速度相当之快,中部县城距离靖边堡有六百里,日行一百里,可以节约马力,不会对马匹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速度虽然算不上快,但也不算很慢。

    左右现在是洪承畴带兵把流贼包围在中部县城,又不是流贼把洪承畴围在中部县城里,刘仁玉一点儿也不着急。

    ****

    陕西中部县城之外,洪承畴策马立在雪地中,静静地凝望着远处的中部县城,眉头紧皱,一言不发,看起来心情很是沉重。

    按道理讲,三边总督在大明的官员序列中,已经算是比较靠前的大官儿了,是封疆大吏中重要性仅次于蓟辽总督的存在,洪承畴本该高兴才是,但是他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前番杨鹤宅心仁厚,对流贼一意招抚,致使流贼气焰高涨,势穷则投降,形势一好又反叛,形势不好又投降,有点儿好机会就又反叛,如此反复,搞得官军很是被动。

    洪承畴在担任延绥巡抚的时候就看清了流贼的本质,这是一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尝到了当流贼的甜头,就想做一辈子流民的无耻之徒。

    什么‘谁非赤子’之类的话在他们听来就是个笑话,所以洪承畴多次违反杨鹤的命令,斩杀了不少已经投降的流贼头领。

    此举或许是逼反已经投降流贼的一个因素,却不是主要因素,流贼就是想当无拘无束,快乐写意的抢劫犯,天天花天酒地,夜夜做新郎,而且生杀大权操于自己之手,想杀谁就杀谁,就是这样。

    等到投降官府的流贼再度反叛,主张招抚的‘鸽派’杨鹤随之黯然下课,取而代之的是看穿了流贼邪恶本质的洪承畴,对于流贼,洪承畴没有二话,就是一个字,杀,把所有造反的贼首全部斩尽杀绝,这个世界就清净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陕西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却又严厉地催逼赋税,百姓无可奈何之下只有从贼,于是陕西的流贼总是剿之不尽,杀之不绝。

    北边儿的杀散了,南边儿又出事,南边儿的杀完了,北边儿又频频告急。

    洪承畴带着手下们一路奔波,杀来杀去,忙得脚不沾地,总算把流而无定的一大股流贼逼进了中部县城,结果他又发现,流贼不流动了,打算固守城池。

    说起来,明军的野战能力自然是远远强于流贼的,但是流贼不流动了,龟缩在城池里,洪承畴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洪承畴手里的兵力有七千人,流贼则有两万多人。

    兵书上说过,己方兵力五倍于敌,则攻之,十倍于敌,则围之。

    如今这个洪承畴面对的情形却是己方兵力还不如流贼多,如果攻城,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自己手里的兵折损太多,整个陕西就将失去精锐的机动兵力。

    所以洪承畴定下的计策是围而不攻,且只围三面,留下一面,在没有围困的那一面布设伏兵,等到流贼的粮食吃尽,流贼突围的时候,自己便可以带兵一路追杀,一举荡平此路流贼。

    洪承畴本以为,按照流贼的一贯本性,都是抢了粮食立马就吃干喝尽,不会有什么集藏,围困几天,十几天便可以把流贼逼出来,岂知围城两个月,流贼丝毫也没有缺粮的迹象。反倒是己方的粮草有些接济不上了。

    陕西连年大旱,府库早已空虚,陕西没有粮食,山西正在闹流贼,也没有粮食,河南的粮食只够本省的人吃,朝廷只能从湖广调运粮食过来,这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若是军队断粮,流贼反扑出来,大军必溃。

    又或者,就算流贼不反扑出来,大军断粮,还是会崩溃。

    所以,洪承畴才很纠结,很是伤脑筋,攻又攻不得,围困又缺粮食。

    洪承畴只好一面连连派人去催运粮草,另一方面军队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