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东汉政治中的“二重君臣关系”(第1/2页)  汉末氪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来张辽喊口号效忠徐阀的时候,还有一段关于作者学习钱穆先生中的一些心得,也就是演义中“主公”“明公”等由来的解释,可是实在太过专业,寥寥几笔是写不出来的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于是全文转载了百度历史专栏寒鲲老师的文章,与历史爱好者共享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二重君臣关系”是理解东汉政治何以会最终走向魏晋割据乱世的脉门所在,本文就从钱穆先生的这一经典概念出发,为您诠释一番。

    钱穆先生曾在其名著中提出一个名唤“二重君主观念”的语词,用来指代东汉政治中相对于其他中国历史朝代所特有的现象。这个提法,后来被中日两国学界所援引,并先后以“二元”君主观、“二层”君臣关系的语词被使用。

    在三种提法之中,相对于“二元”君主观,我觉着用“二层”君臣关系或“二重”君主观来形容东汉政治中的君臣关系,要更贴切一些,也更不容易被不了解东汉政治的“外行人”误读。所谓“二层”、“二重”,是有上下二层、上下二重的,“二元”给人的感觉则是“并列二元”,想来导致误读的原因便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二重”君主观、“二层”君臣关系呢?

    答:汉帝为第一重君主,汉帝与普天下臣民的关系便是第一层君臣关系,寒鲲在本文就简称其为“帝臣关系”;辟主为第二重君主,与所征辟士人的关系则是第二层君臣关系,寒鲲在本文就简称其为“辟属关系”。

    东汉的士人做官入仕,既可以通过汉帝国的系统化察举征辟,也可以通过有资格“开府”的三公、郡守、州部、高阶将军。直接走前一渠道,成为拿皇帝俸禄的官员,那么便直接以皇帝本人为一重君主便可;如若在被皇帝征召前,被开府大臣征辟,那么就是拿开府大臣的薪水,自然要以开府大臣作为除了皇帝以外的第二重君主,也便形成了所谓第二层君臣关系。

    介乎两者之间的,还有一种是先经开府大臣举荐,而后直接成为皇帝下属官员的,那么此时的第二层君臣关系就会比“开府征辟”渠道下的辟属关系更弱一些,以至于门生故吏如何对待恩主,会更具有弹性一些。

    东汉政治的这一现象大体有两阶段不同的表现,首先是在东汉政治的大部分正常运转时期,辟属关系体现为京官大员开府、郡守开府、州部开府三种。三者均为运转府主官职所司事务的具体办事队伍,但在东汉政治的运转中,有难免掺入了世家豪族逐步营造自家势力的成分。其中,京官大员开府,是袁杨陈荀等经学世家用来营造全国性门生故吏网络的渠道;郡守开府,则是用来笼络所守地方豪族,完成皇权与地方治权相衔接的渠道;州部开府,主要是用来履行刺史的行政监察权与乱时临时军事调度权的渠道,到了东汉中后期,则越发具有笼络一州望族与军事人才的色彩。

    到了汉末,随着全国性动乱黄巾之乱取代之前的局部动乱,身兼一州军政经大权的州牧出现,将军开府也越发频繁,辟属关系便逐渐成为汉末割据的内在动力。在老版中,我们经常看到曹操、孙权、刘备等诸侯被称为“明公”、“主公”,而他们在当时并未称孤道寡。这里的“明公”“主公”在东汉语境,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割据诸侯而这样称呼,而是因为他们是有资格开府征辟的府主,而这样称呼。曹操主要是以兖州牧、司空、丞相等行政要员职务开府,孙刘则主要是以左将军、破虏将军等将军号开府,其手下文武便主要以府属官职供职,所以会称呼曹孙刘等人为明公、主公。

    大体回顾完二重君主观中,不是很被大众熟悉的“辟属关系”是什么的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