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 世像:坎贝尔的顽童和伪君子(第1/5页)  幻想乡的琐碎日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斯威特尼斯的首都坎贝尔,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是这片大陆的文化中枢了,这里在被称之为“艺术之都”的同时,也聚集着这个国家最多的皇室和贵族。

    而在坎贝尔的十一区、处在大都市的近郊,却有着这个国家最大的贫民窟。!22ff%

    不论在哪里,贫民区都是脏乱差的代言词。

    提起这里,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不劳而获、犯罪猖獗、追腥逐臭、平庸浑噩和愚昧无知。

    也许未受教育是原罪,但这并不是贫民们生而选择的道路。

    贵族们一边在宴会中把酒言欢,一边在言谈中对贱民表示鄙夷。

    这些人从来都是抵制平民接受教育的,因为“半瓶子不满”反却到处晃荡,在他们眼里都是有失体面的行径。或者说,在他们心里,认为“接受正规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也不为过。

    贱民就该呆在贱民的地方,大家各安所居,平时偶尔彰显一下优越感,然后老死不相往来,才是两方应维持的立场。

    贫民窟是贵族们最不愿意前往的地方,不论是马车或是步行,只要从贫民区转一圈,即使是带满侍卫的贵族也要掉一层皮。

    被饥民围满乞求施舍时,不论是暴力相向或是向警察寻求帮助,都不得不遂了这些刁民的意。

    唯有此刻,贵族们算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了。

    贫民窟虽然聚集着整个都市里最底层的人,但并不全是丧失劳动力或者因歧视而无法获得工作。其中包含着大量想要一夜暴富的投机者。

    但是,也并不全是如此。

    ……

    ……

    即使贫民窟首先给人满目疮痍的感觉,这里同样拥有着朝气。

    文人墨客们有的也喜欢来这里找灵感,这里是哲学家和作家的堕世天堂,只要舍得一身体面,他们总能在这里获得想要的东西。

    十一区的流浪儿,是坎贝尔这位巨人的矮儿子。提供给这座古老的都市以勃勃生机。

    并不是只有十一区才有流浪儿,而是流浪儿只能来十一区。

    这是一片包容着天使的炼狱。

    这么说有点言过其实。

    这些在马路的阳沟中长大的小天使,有时也穿衬衣,不过只有一件;有时也穿鞋子,不过没有鞋底;有时也有住所,而且也爱这住所,因为那里能找到母亲,但他们更喜欢大街,因为那里自由自在。

    他们有自己的游戏,自己的恶作剧,对有资产者的仇恨,是这一切的基础。

    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替要雇车的人找马车、放下车子的脚踏板、下着大雨向过街的人收路费、并美其名曰搭“艺术之桥”、沿街宣扬当局对斯威特尼斯有利的演讲、清楚铺路石之间的秽物。

    他们有自己的钱币,是大街上唾手可得的各式各样的小铜片。这种叫做“破片片”的稀奇古怪的钱币,在这群放荡的孩子中,有一成不变的的固定面值。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评价和舆论、地道的流浪儿熟悉坎贝尔的所有警察和名流。遇到警察,便能道出其名字,说起来如数家珍。他们研究名流的习惯,以便在大街上不期而遇时多讨到几个子儿。他们一眼就看到贵族的内心,对他们每个人都有特别的评价。

    如果你询问某个警察,他们会流利地、毫无差错的对你说:“某某是个叛徒”、“某某很凶恶”、“某某很伟大”、“某某很可笑”之类、被流浪儿们冠之以叛徒、凶恶、伟大、可笑等字眼,经之一说,便有了特殊的意味。“这一个以为新桥是他的,不许别人在栏杆外的边沿上行走”、“那一个老喜欢揪人耳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坎贝尔的流浪儿即彬彬有礼、又爱嘲笑、又态度傲慢。他们的牙齿很难看,因为营养不良、肠胃不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