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口碑和市场(第1/2页)  摇滚教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所以提起《hellsong》你就只能想到开头吐口水吗?

    )

    …………

    《wishyouwerehere》的单曲上市,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和《wewillrockyou》几乎引爆整个北美的热情相比,差距明显。

    尽管乐队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名气,但《wishyouwerehere》的销量仍旧一般。

    虽然不能说低得让人无法接受,但也没有任何大爆的迹象,一直不温不火。

    但是乐评界对这一首歌的评价,却远远超过了后者。

    这也并不出乎罗杰的意料之外。

    在前世,如果不是《月之暗面》专辑明珠在前,让紧随其后发布的《wishyouwerehere》对比之下稍显逊色,这一张专辑必然能够为平克-弗洛伊德再添几座留声机。

    直到四十年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解散,在人们细数这支伟大乐队成就的时候,乐评界才为《wishyouwerehere》这首歌重新正名。

    这天然就是一部会讨好评论界那帮老头子的作品,尤其是无限接近于原版的抒情版。

    不过相较而言,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似乎更加喜欢罗杰改编的朋克版本。

    这也符合市场部的预测。

    快节奏、易于上口的歌,永远比温吞如水的慢歌更加容易讨好歌迷,尤其是年轻的歌迷。

    也更容易赚“快钱”。

    罗杰的思路也非常的明确,一张专辑中的大部分歌,以能够讨好歌迷、迎合市场、偏向流行的内容为主。

    但另一方面,为了一定程度上迎合评论界的那帮老头子的喜好,每张专辑中至少要加入一到两首符合评论界“审美”的歌,至少也要单独发布相应的单曲版本。

    比如抒情版的《wishyouwerehere》。

    只有销量没有奖项,或者反过来,都不可能满足“传奇乐队”的要求。

    虽然说音乐类的奖项,诸如格莱美,音乐协会大奖等等,不至于像好莱坞的奥斯卡那样,审美完全脱离普罗大众。

    但大众审美和所谓的“专业审美”之间,依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和年龄有关,你不能指望一群平均年龄快五十岁的老头子,还能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沸腾。”

    面对安妮的疑惑,罗杰如是说道。

    摇滚很多时候确实不分年龄,比如大名鼎鼎的滚石乐队,四个成员加起来超过三百岁,还在疯狂地摇滚。

    但另一方面,摇滚却又是年龄划分最为明显的音乐类型。

    最显著的一点在于,绝大多数三十岁以下的年轻歌迷,最重视的是“旋律”,而三十到四十五岁的歌迷,重视的是“技术”,四十五岁以上的歌迷,则更多的看重“感情”。

    当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却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

    而乐评界的评论家们,以及各大奖项的评审团,平均年龄都超过了四十五岁。

    这也是为什么,节奏和力量都偏弱的抒情摇滚,更加容易获得专业奖项的青睐。

    ——以歌迷投票为主的奖项,比如全美音乐奖,当然不在此列。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鲍勃-迪伦和acdc,两者都是摇滚界的传奇,但前者在北美获得的奖项,足足有后者的一百多倍。

    虽然这和acdc来自澳大利亚,而非北美本土乐队有关,但多少也能看得出一些东西来。

    (注:acdc多次获得北美三大音乐奖提名,但获奖只有一次)

    拿出抒情版的《wishyouwerehere》,罗杰个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