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史记》中的知耻后勇(第1/6页)  二哥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在谈“《史记》的人生智慧”,看了一会,感觉还不错。但有些东西,别人间接传授的再多,不如自己亲自去试一次,小马过河说的就是如此。

    先说说司马迁本人吧,关于他的遭遇,应该和他的《史记》一样,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我觉得拿四个字来形容特别适合,那就是“知耻后勇”,对,就是“知耻后勇”,这简直是为司马先生量身打造的。

    关于司马先生的遭遇,也是他“知识分子硬骨头”宁折不弯的性格造成的,李陵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李广利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两人同去打匈奴,一为dps,一为辅助,当然一个是“关系户”一个是有真功夫,有真功夫的辅助当然也想做dps了,只是貌似运气不太好,在吃了所谓的“败仗”之后,“关系户”一点事都没有,“真功夫”却满门抄斩。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关系户只要后台够硬,不管犯什么错,最终怎么都会没事的,而我们的司马先生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硬骨头”忍不住站出来为“真功夫”说句话,结果惹得大boss龙颜大怒,引火焚身。

    当然,也是司马先生太穷了,不然花了钱,也就能继续做正常的第一类人了;当然,也是司马先生的朋友们太识时务了,不然稍微施以援手借点钱给这个囚犯,这个囚犯也就能继续做第一类人了,幸好,历史让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不然我们去哪里找我们如此辉煌的《史记》呢?

    其实,关于司马先生的遭遇,他在《报任安书》中已经说得清楚明白了(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不是所谓的死刑然后自求宫刑以苟活,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他做到了,他当之无愧的。说到《报任安书》下面这段话,不知道你还能否熟背呢?

    “古之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再次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高中年代,貌似很多次写语文作文的时候,这一段都被我拿来凑字数,不得不说,装逼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有人说了,司马先生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著书了,不错,但如果没有这个“耻”,他哪来源源不绝的动力呢?他完全可以当一个头头,领一群小弟来干,留名的事情当然还是他的;或者,他可以先写很大一部分,然后留一小部分给后来人,让后来人给他完成,这种情况,青史留名的还是他。比如二十五史里的《晋书》(房玄龄为首),《梁书》(两姚父子合编,且只有五十几年),同样都是一个人,干嘛那么拼命呢?你说是吧?

    哎,我们的司马先生就是这种知识分子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没办法啊,也幸好如此,才有如此精彩的《史记》。(说到知识分子硬骨头,在近代中国的某个十年里好像涌出的特别多,比如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中的陆焉识。)也就是这种知识分子硬骨头在有了“奇耻大辱”之后,其整个人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比小强还要顽强n倍的生命力,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时空的作用下浇灌出了最美丽最迷人的“曼陀罗之花”,知耻后勇当若此。

    其实,如果司马先生生在现代,估计《史记》也会无影无踪了,因为某国技术发达,第三类人早已遍地走了,身体少了某一部分,已经不再是奇耻大辱了,反而可能会以此为美,活的更开心自在了。你说呢?

    说到知耻后勇,司马老先生的《史记》里还是有很多与他同类之人的。当然,最出名的当属那个越王勾践了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