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三三 乌拉复国(四)(第1/2页)  明末辽东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呜。”

    “呜呜呜。”

    “噢嗬,噢嗬,噢嗬……”

    “咻!”一支大羽箭穿破虚空,狠狠地扎在了马车的车厢上,“笃”地一声,白色的箭羽兀自摇晃不已,诉说着它的强横和霸道。

    “他娘的,死鞑子,来吧!”李子明拉起大梢“开元弓”,狠狠地回射一箭:“咻!”

    “啊!”一名蒙古骑兵惨叫一声,捂着中箭的左胸趴到了马背上。眼看他在马上坐不住,就要坠到地上的时候,从侧后跑来另一个蒙古骑兵,把他扶住,帮他控马逃出战斗圈。

    李子明一时得志,步步逼人,他随即抽出夹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之间的另一支箭,迅速开胸张弓,又是一箭:“咻!”

    “啊!”正中另一个蒙古骑兵的后背心,随即,两人都跌下马去。

    正在绕着马车圈奔射的蒙古小头目看到这一幕,立刻举起号角,吹起角声:“呜呜,呜呜,呜呜……”

    四周的蒙古骑兵听到角声,忙朝头目的方向看去。只见小头目挥起角弓,指向李子明的藏身处,随即一支鸣镝射去。他们立刻会意,绕圈奔跑到那里,侧身弯弓,密集攒射:

    “呜……咻!咻!,咻咻!……”

    这群草原上的牧民,继承着匈奴冒顿单于开创的“饱和射击”,即几人、几十人乃至成百上千人向一个目标点进行集群射击。这是冒顿单于留给这些草原牧民的“大杀招”。因为弓箭的命中率毕竟比较低,受人力、风力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马背上奔跑射箭,无论你怎么控制马匹、让它跑得平稳一些,都对射击的精度有不小的影响。但是,当许多人向同一处射击时,总会有箭支射中目标,射击的人越多,命中的箭支就多,会立刻把被射的人和马射成刺猬——这就是“饱和射击”的意义所在。

    当年,蒙古大军横扫中亚,进军欧洲东部时,欧洲人就惊恐地发现:蒙古人的箭支比雨还要密集,一个巴掌上能接住十几支箭甚至更多。

    当然,对于马佳等将领训练的军队来说,“以牙还牙”的密集射击是对付骑射骑兵的正法,而且,还要使用有效射程和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狠狠地还击,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

    但是,现在的李子明是没有这些的。所以,他机灵地蹲下身,顺着马车车厢的掩护跑到另一处的车辕,又站起身来,从右手边箭袋中抽出一箭,开弓放箭道:“还给你,死鞑子!”

    “咻!”一箭穿空,仿佛带着死神的号角,狠狠地射在了蒙古小头目的腿上。

    “呃!”那蒙古小头目倒也悍勇,忍住大腿上传来的剧痛,不发出惨叫声,同时拨马远去,准备逃出李子明那大弓的射程,好剪掉腿上的箭杆。

    “哪里走!”李子明暗叫一声,正准备另一箭结果了那个蒙古小头目,突然,耳边一阵破空声,他条件反射地一侧身,半靠在车厢内。

    “笃!”一支大羽箭扎进后面一名保镖的大腿上。

    “啊!”那名保镖大叫一声,随即托着腿挪到看似安全的地方,叫道:“傅老大,我中箭了,喘口气!”随即,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猫着腰跑过来,用剪刀剪断那个保镖露在腿外的箭杆,又撒了点金疮药在伤口上包上。

    那个被唤作傅老大的汉子一边和蒙古骑兵对射,一边喊道:“点子硬,兄弟们,招子都放亮点!”

    “诶!”众人齐声应道,随即更加小心地寻找“掩体”和“射击位”与蒙古骑兵对射。

    刚才的一幕,就是实战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况:即如果防御方围成的方阵或圆阵的面积较小、边长或直径较小,就会出现攻击方的箭支从一面(比如东面)横穿到另一面(比如西面)的情况。由此一来,攻击方的箭支就有两次以上的机会射中防御方的人员和牲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