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节 悟兵(第1/4页)  明末辽东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求票!求收藏!~

    “比武场中比武较艺、擒捕小贼,不同与堂堂之阵下、千百人列队而前。嗯,堂堂之阵下,勇敢的将士不得抢先,怯懦的不得落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簇拥前进,转换手脚都困难,哪里能容得个别人左右跳来跳去?一个人回头,一大群人都要产生疑虑;一个人转移寸步的距离,一大群人也要丧失作战信心,哪里能容得随便的进进退退?平时练得的十分武艺,临战时如过用得出五分来,也就可以杀敌成功;用得出八分来,就可天下无敌;还没有临阵时用尽平日里的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呃,这里转折有点绕,啥意思?)谚语说:到厮打到一起时,却忘记了管拿住敌人兵器的招法。兵事岂是三两句就容易说清的?‘俞公棍’所说‘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因为没有虚套花巧的招法。也就是说要实打实对练,按战场实际对练。对吧。”

    马佳仔细咀嚼后大声翻译一遍道,随即又问毕二遇道:“那我们平时三三制倒是有进进退退、左右配合,与这里相反,怎么解释?”

    毕二遇躺在树荫下,用草帽扇了一会风,想了想,答道:“领悟得还行。嗨,三三制是你强调的,怎么反而不懂了?你也说左右配合嘛,那这进退就不是真的独自前进和独自败退。再说,我们都是一个乡里的,常年一起干活玩耍,知根知底,有些同生共死的念头,信得过其他人不会抛下自己,这就与平常的招募不同。呃,还有,队伍前后人一多,我们那三角型的进退之法就不灵便了,会撞到后面的人,大鸳鸯阵里一小队可是分五层的,大三才阵和我们的比较像。呃,还有,鸳鸯阵大多是按十一人的小队间层进出的,叫做策应,是轮换休整。嘿,怎么样,我学得透吧?”

    马佳笑着点点头道:“嗯,毕老师解释得很好,学生受教。那那句绕口的何解?”

    似乎树林外的阳光又更毒辣起来,知了又开始不停地大声发泄不满,吵闹得林中歇凉的众人更是烦燥。毕二遇喘着粗气,把衣裳扯得更开,胸膛大起大伏,不耐的道:“这句不是很紧要,大致是说要留有余地才能从容应付;或者平时武艺里的有些左、右、后的招式是用不上的,真要用上了,说明你被包围了,还活泼得起来吗?别死缠章句,这只是序言类,不是节制束伍旗鼓号令的实战操法。”

    “哦哦哦,是滴是滴。”马佳继续念道:“比如束伍之法,号令之宜,鼓舞之机,赏罚之信,不但无南北水陆的分别,更无古今分别;其中节制、分数、形名,万世一道,南北的道理可以相通也。至于阵势的制定,特意考虑浙江一方的地形,倭贼的出没情状,以地形制定阵图,以此使愚民熟悉战阵分合的形势,以此教授刚从田里爬出来的泥腿子军官,使之能够根据敌人情况来运用变化。倘若照抄死搬到异地,是诚难免父书之忧也,不敢笼统夸诞的说,以致误导读阅者,故特意备说于左。夫倭性疑,疑则迟。当其兵临近的时侯,我军如果进而有制度,彼若先不预闻,便就不靠近开战,我军就争得时间以易于分布兵马。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据高临险,坐持我师,只至日暮,乘我惰气冲出,或于收兵错杂的时候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锐气盛的时候用以初锋;又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士气;多执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故我兵持久,便为所怯。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敌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或曰:必如何而可?余曰:北方之事,须革车二千,练骥万余,甲兵数万,必兴十万之师,如卫公之法而不泥其迹,乃可收功尺寸,出塞千里,少报国恩之万一也。或又问:其法何如?余曰:十万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