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代骑兵与步兵性价比模型(第1/2页)  明末辽东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代骑兵与步兵性价比模型

    一直以来,讨论古代骑兵和步兵问题时,多是泛泛而谈,例子引用得很多,却没有科学系统的程序来论证。古代中国兵家,其实早在六韬等先秦兵书里就提出,骑兵利于平旷,步兵对抗骑兵,利于丘陵险阻,这是把地利的因素讲明了。但是,没有流传下量化模型(其实先秦兵书失传95%以上,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给了后来儒家文人扯淡的空间。

    从根本上说,兵种的效用可以分为机动力、火力、防御力,外加价格,所以可以用现代的性价比概念来分析。

    1,机动力。

    古代骑兵的机动力,按马种、骑手素质、行动区域、人马比例有很大不同。现代牧业数据,中国北方蒙古草原马,在草料充足的草原地区驮一个不披甲的人行进,每天60千米,可以保持10天左右。有些吃苦耐劳的山地马,更强一点,驮100千克,日行70——80千米。明代戚继光在《练兵实纪·车步骑营阵解》中说:辎重营解,师行粮从,军事所先。迩来敌每入犯,官军并无辎重,敌乘肥马,即日驶百五十余里。

    所以,将中国古代所面临的北方骑兵的速度常数,定在日行60千米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多马的骑兵更不用说。

    步兵速度,古代三十里一舍,就是说的步兵日行,常是30里就要扎营睡觉。因为步兵的移动能量和战斗能量,都是步兵自己提供。骑兵由马匹提供移动能量,骑手提供主要战斗能量,所以步兵一日15——20千米就是常用。超过这个数,留给战斗用的能量就堪忧。

    由此,骑兵与步兵的移动速度之比是3:1左右。

    那么,在广阔、没有障碍的平原和草原上,在补给比较足的情况下,骑兵与步兵的移动面积比就是平方数9:1左右。

    在有大山脉、大河、湖泊阻隔下骑兵与步兵的机动力就接近到直线比拼,而不是面积比拼,也就是接近3:1。

    2,火力。

    热兵器出现前,骑兵步兵都是冷兵器,远射,用弓弩,近战用刀枪等。骑兵主要方便用弓,用弩也有少量,弓的力量通常比步兵的少6千克力以上,即总拉力的1/8——1/6。但是马匹的移动速度可以给弓箭增加对地的绝对速度5——10米/秒。重箭速度通常55——70米/秒,轻箭通常70——90米/秒。

    所以,步兵弓对骑兵弓,在常用的规格上,优势有,但不是特别大。通常,约14%——40%之间。

    骑兵对步兵的近战优势是借助马的冲击力,蒙古马多在280——370千克,是普通成年男子的5倍左右。所以,按总体重算,步兵长矛密集阵,6人才比较稳妥地抗住一个骑兵的冲锋。很多人引用六韬的八人当一骑,但六韬的本意是列阵而言,不完全指抗冲击。

    3,防御力

    由于骑兵有马做移动能量源,天然就比步兵更能穿戴重甲,在多马的游牧集团更是如此。步兵一个人既要披甲防弓箭,又要走路行军,还得战斗,就自然更不利披甲。所以理论上步兵和骑手一样的体质,就能穿同重的甲,但那要大量牺牲机动力。

    4,价格

    《旧五代史卷四十四明宗纪十》:

    对曰:“三万五千匹。”帝叹曰:“太祖在太愿,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今有铁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士练将之不至也。吾老矣,马将奈何!”延光奏曰:“臣每思之,国家养马太多,试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三万五千骑抵十五万步军,既无所施,虚耗国力,臣恐日久难继。”

    《五代会要》:上问见管马数,枢密使范延光奏:“天下常支草粟者近五万匹。见今西北诸道蕃卖马者往来如市,其邮传之费、中估之直,日以四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