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3)(第1/2页)  明末辽东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前文提过,东汉末的公孙瓒手持两头矛突击,是艺高人胆大。公孙瓒的同学和铁哥们刘备,小说《三国演义》里说用剑,真假难考;但他的手下兼兄弟张飞,正史《三国志》里记载是用矛的;曹操手下名将张辽,是用戟的。秦汉到三国时代,骑兵中的名将大致上用长矛或戟进行突击。士兵们是不是都学着将领们那个样子,不能肯定。但从武器使用的难易来说,长度一米以下的单手刀剑更适合普通骑兵。这是因为马背颠簸,稳妥的做法是一手抓缰绳,一手拿武器,双腿还得夹紧马腹。单手武器,长矛就不是个容易的选择,刀剑更易操作。但素质高的骑兵,还是用长矛的多,这是因为“一寸长一寸强”,尤其是在对步兵坚阵进行突击时,长度更为重要。

    现今存世的南北朝及隋唐的壁画中,手持长矛的重甲骑兵是一大亮点。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画上,有一名甲骑具装的骑兵,他双手持长矛,左手低右手高,右手握矛末端,从马的右侧出矛,与一名手持长盾环刀的步兵格斗。壁画上的这个战术动作,可信也是属实的,因为马上用矛,从上往斜下刺是很利于骑兵的稳定的(那时马镫、马鞍已经完备)。西方军事史研究者就认为,在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举矛向斜下刺才是实用的。总之,汉末至唐朝,是长矛骑兵发展壮大乃至辉煌的时期,这也与古代中国走向鼎盛的历史相一致。

    回到宋史的开头,赵匡胤夺位的开始,陈桥兵变。《续资治通鉴》里说:

    1、赵匡胤当“殿前都点检”这个官,执掌军政六年,很得士卒的爱戴,几次随周世宗出征,功劳很多,是人望所归。所以,周世宗一死,由于新皇帝还是小孩子,大家都很疑虑小孩子能不能担得起国家大任,所以将士们阴谋推戴。

    剑客评:虽然《续资治通鉴》维护赵匡胤,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陈桥兵变是场阴谋,他们是不敢也不能否认的。究其原因,一、一大群将士奉命出发抵御外敌契丹,刚出京城就兵变拥立新皇帝,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光明正大,也不可能是一时发昏或者喝醉了酒。二、对于五代时的骄兵悍将难制的情况,后周就严加整顿过,周世宗柴荣就特别注意,这也是赵匡胤被周世宗不断提拔的原因之一——信任赵匡胤,让他整顿军纪训练军队。结果,赵匡胤自己反叛了,于情于理于国家大势,其实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所谓的“主少国疑”,没有实证,因为周世宗死前就对国家政治、军事作了安排,国势强盛,对外战争屡胜,人心稳定。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契丹)时,一个理由就是辽国小皇帝继位、母后垂帘,是“主少国疑”。他大概以为,契丹人里面也有和他们兄弟一样的无耻之徒蓄谋夺位。结果,被辽军打得屁滚尿流,在历代帝王里大大地出了一回“名”。

    周世宗有多信任赵匡胤?《续资治通鉴》建隆元年十二月的一则记录说明了:“帝初即位,欲阴察群情向背,颇微行。或以为谏,帝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我。’既而微行愈数,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赵匡胤说得洋洋得意,却暴露了周世宗特别信任赵匡胤、无论怀疑谁也不怀疑他的事实。赵匡胤还把这当成天命。如果这是天命,那华夏文明被宋朝败坏也是天命?

    2、陈桥兵变的拥戴过程比较老套,先是京师有传言“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军中会看星象的苗训,见太阳底下还有一个太阳的影像,“黑光摩当”,就对赵匡胤的亲信属吏楚昭辅说:“这是天命”。然后,陈桥驿的诸将阴谋拥立赵匡胤,都押衙李处耘先向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狗头军师赵普报告,接着众将一起进帐“露刃”和赵光义等谈好条件。最后,第二天早晨,诸将士一起拥进,把还在醉卧的赵匡胤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