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脉络(第2/3页)  海工记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那些国内的大设备生产厂家,有很多的设备都有抄袭之嫌。秦月亲耳听到外国供应商的嘲讽,说他们这边刚出了设备,那边就被中国人给仿造了,希望他们仿出来的东西至少能达到正品功率的五成以上。秦月听了这话,耳根都红了。中国与中国人是劈不开的,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了好几年翻译的秦月对这一点认识得十分深刻。

    从心底里说,秦月并不抵触模仿的跟随策略,想当年那个列强不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呢?那个时候怎么就没人嚷嚷产权保护呢?可那些人在抄袭和模仿之后,都超越了原来他们紧紧跟随的人。这一点,至少在海工领域,国人尚需努力!

    只要比对一下同样设备同种型号的国内和国外供应商资料,就不能看出两者在技术参数上的差别。即使完全拷贝他人设备的人,也不能保证生产的精度和设备功能百分百的实现。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花了将近一百年时间去研究德国和英国,才厚积薄发早就了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工业上赶超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尽管他们在货币上被美国摆了一道,没有慢慢消化自己的经济泡沫,可他们的底子还在。即使是今天看起来已经十分孱弱的前苏联解体后的列国,当初的工业底子也不容忽视。当今世界,新兴产业,服务行业与金融行业一跃成为了各国国民产值的贡献大户,然而,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标志着她技术、财力、能力的领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国家脊梁。因为,国家的军事装备能力与重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令人欣慰的是,海工行业并不都是传统行业,它里面诸如风能和潮汐能等领域也是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产业。就像航空航天和电子产业一样,只要中国人肯努力,就能很快地跻身于世界前列。

    秦月把饭盒丢到垃圾筐里的时候,完全不记得刚才吃的是什么。因为她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现如今,她在一家地位尴尬的中西混血企业中做一份打杂的工作。虽然谁都觉得她挺好使的,可她自己却不快乐。因为这份工作对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已经没有了太大的空间和意义。再加上,合资公司董事会成员早已经读过了蜜月期,开始了漫长的争吵与拉锯战,导火索正是他们在荷兰谈的那份合同。

    那份合同当初在荷兰的时候才拿到手,他们一行人日程紧张,秦月又一奴多主,就把合同交给陈瑞翻译了。当时双方当着荷兰方律师的面讨论了一番合同内容,可时间紧迫,没有深入交流。等到他们回国之后,才有时间详细研究那份合同。那是一份十分特殊的合同,和以往的新船建造合同不同,更接近于外包合同,只将钢结构和简单的舾装件与内装外包给船厂,不但船厂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而且也没什么利润可言。从战略上来说,这份合同使得双方在合作的紧密度上退了一大步。船厂商量了几轮,也与荷兰方交流了几次,有远程的,也有近距离的。当初在荷兰陪着他们参观足球俱乐部、打保龄球吃烧烤的人中有两位就曾经专门到船厂来谈这份合同。

    在交谈中,秦月发现对方都是新入职不久的人,原来从事的行业竟然是电子行业,完全没有造船背景,论经验甚至还赶不上秦月多。他们隶属于另外一个部门,更倾向于海工那块,与HDM传统的疏浚板块秋毫不犯,却隐隐有暗自发展与其分庭抗礼之势。B先生自然也不是他们的上司,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的约束权。

    双方因为几个回合都没有谈拢所以渐渐地行成了僵持的局面。HDM高层肯定是给海工部施压,希望他们能将这个订单放到船厂来造。也是,与HDM共创了合资公司的船厂,可以被看作是半个自己人,这种想法很合理,也对中方船厂有利。可中方船厂以往却从来没接受过这样的合同,这种裸体外包方式将船厂当做一个钢结构加工厂来对待,是一种实实在在羞辱。船体很大,放到一个小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