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 破局(一)(第1/2页)  晚唐驸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晚唐驸马最新章节!

    深夜静的麟德殿里人影闪动,马公儒取出一封信放到皇帝的岸头,然后悄悄退出去。

    刚走出没几步,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眼那封信,又悄悄走回去。

    也许是嫌位置不够显眼,也许是嫌角度不对,或许是他觉的位置太显眼,少监拿起几封奏疏悄悄压在信上面,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然后退出麟德殿。

    第二天下朝以后,唐武宗照例来到麟德殿。翻阅案上的奏疏,用御笔在上面勾画一个个赦字,直到他看到奏疏下面那封信才停止。

    皱眉拿起信,皇帝陛下再次读起来。信还是那封信,可再读一遍,唐武宗嗅到一股别样的味道。

    都说贵人多忘事,但是他的记性一直很好,尤其是那些极其在乎的事情。如果没有记错,他吩咐过马公儒把信收起来,它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现在出现在奏疏中间,是马公儒一时疏忽,还是他有意放进去的?

    抬头看一眼身旁的马公儒,皇帝知道只要吩咐一声,他就会过来给自己解释。可是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忽然发现信上不同寻常的地方。

    看着工整无比的字迹,唐武宗忽然一愣,似乎想到什么事情,拿着信匆匆离开案边,走到一幅画下面匆匆对比一番。

    虽然和往常一样,一直颔首等待圣上的吩咐,看不到皇帝愣愣的表情。但是通过脚步声,他知道皇帝停在哪里,也知道到皇帝很可能发现了那个秘密。嘴角微微抖动一下,他知道上柱国公吩咐的事情已经完成一多半,剩下的一小半就与他无关,那是马元贽的事情。

    信上的字迹工整无比,显示着写信的人深厚的笔力。画上的字迹歪歪斜斜,手笔就像初习字的小童,也就有个字的模样,哪有什么工整可言?

    这一刻,他终于知道,信为什么会出现在奏疏中间,也明白马公儒的用意。他是在提醒自己,两个字迹不同,这封信很可能是伪造品。

    铁证如山面前,唐武宗还是不敢相信事实,因为看到画在看到信之后,谁又能说画上的字不是刻意为之?略微思量一会儿,皇帝对着马公儒吩咐:“去甲库把鱼恩的考卷取来,朕要看一看。”

    因为科举制度的兴起,唐朝建立了专门管理官吏职名、履历、考绩、选授官员的“甲历”档案馆,这便是甲库。鱼恩不只是驸马,还是中举的进士,试卷,履历等资料当然存放在甲库。

    马公儒听到皇帝的吩咐,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急匆匆的去办事,而是在唐武宗惊异的目光中,从怀里慢慢拿出一卷带着点点红斑的纸,恭敬的交到唐武宗手里,正是鱼恩那篇呕心沥血的考卷。

    少监是在用这个动作告诉皇帝,一切都是我有意为之。

    见到这一幕,唐武宗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赞赏的点点头。他知道皇帝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还要靠身边的人细心给他提醒,殿中少监的表现让他很满意。

    时隔这么久,试卷上的血迹还是历历在目。看到这些血迹,皇帝心中忽然感觉很惆怅,曾经为大唐呕心沥血的人,现在居然在大牢里等待自己的审判。

    试卷上的字迹虽然比画上的工整一些,但也是歪歪扭扭,跟信上深厚的笔力一样天地有别。如果让唐武宗自己判断,画上与试卷上才更像是一个人的字迹,而信上……

    皇帝忽然有个大胆的想法,会不会是鱼恩找了别人代笔?不然义昌那些信又怎么解释?难道堂堂公主殿下,还会和别人串通起来陷害自己的驸马?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再看向马公儒的眼色从赞赏变成冷冽。他知道这位少监这么做,未必是因为细心,很可能是听从了别人的吩咐。至于吩咐的人,不用问他也猜得到。

    ……

    从史料和诗词上看,唐朝言论自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