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序章 李敬忠(第2/9页)  马上金羽陌上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招抚整编,安置在辽东、卢龙、宣大、密云一线。

    此后,虽仍然会有虏骑不时犯边,但上至朝廷中枢,下至边军将士都看得出来,这些昔年间不可一世的铁骑,已经从窃国巨盗彻底沦落成了鸡鸣狗盗之徒……至于北虏那曾经如雷霆一般的铁蹄声,也逐渐在宁人的噩梦中淡了,散了,远了……

    当年,李家先祖三驹公作为一名车营游骑,在宣镇外五十里的狼啸峪,与一伙入寇的北虏狭路相逢,三驹公催马舞刀,手刃敌方一员骁骑后,从对手尸体上剥下了包括这片头巾在内的一身上好环锁铁甲。

    是役,李三驹斩首两级,赏银三十两官升一级至总旗官,随后隆祺帝归天,新帝年幼,内阁权相张文正执掌大权开革新之风,在西南蛮夷聚居的黔滇之地设置流官专管盐铁发放及财赋税收之事,激起西夷叛乱之势,西南守兵承平日久,与西夷杂处日长,且依赖向西夷走私盐铁而获得重利。因此不仅战力低下且缴贼时时时放水,致使中枢欲以“盐铁归流”至“改土归流”的策略进展缓慢。

    张文正于此荆棘丛中调五千余宣大边兵至西南边地重镇——安平卫驻防,李三驹正是这南下官兵之中的一员。待叛乱渐熄后又长驻于安平卫城东南的云山屯堡,娶当地女子为妻,到李敬忠这儿已是第四代了。

    八十余年间,四海咸平,边患渐熄,虽然有来自敷州国的倭寇在帝国东南沿海附近闹腾了一阵,但和曾经动辄以数万铁骑跳荡于长城内外频频叩关的北虏相比,那几船光着屁股的倭寇着实不值一提。

    而在辽东关外的极北苦寒之地,大宁柱石、总兵蔺成栋一门10将守辽30年,将世居东北雪原的东奴粟鞨人及流窜至辽地的残余北虏掌控于股掌之中。

    近年来,蔺成栋更是助其义子、咸州左卫指挥使、鞨真金家族首领“野牛皮”一统咸州粟鞨诸部。“野牛皮”号令麾下部众学习汉化风俗,归并小部,拆解大部,严加统御。

    从朝廷发下的邸报上看,自“野牛皮”掌权后,闲州粟鞨各部逐渐停止了诸如越界行猎、挖参、入寇掳掠之类的逆行,对大宁朝愈发恭顺,辽东边患亦一日少似一日。

    西南边地自从宣大边兵进驻弹压,“盐铁归流”直至逐步“改土归流”后,苗民、瑶民、壮民、仡佬民普受教化,世袭土司在受封加衔的同时,也逐步将实权交给了朝廷派来的“流官”同知。

    始闻儒圣沐化的黔滇两省诸夷不仅鲜有造反作乱之行,更是在作为主力兵员参加了天朝征讨西南属国的重大战役,并一路高歌猛进攻入了临番的陪都。

    “生错世道了!”在那些弥漫着青烟薄雾的晨晨昏昏,一些和李敬忠出身相同的北地边军后裔,常常会望着堡外叠嶂的山峦,一边擦拭着祖传的诸般军械,一边不住地发出长吁短叹。

    对于这些人,李敬忠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

    驻扎在安平卫的北地边兵后人分两种。

    一些人,日夜憧憬着其祖辈所经历过的那些“奋长刀直入大漠孤烟、扬铁蹄踏碎长河落日”的豪壮岁月。

    “这西南边陲有甚好处?山地纵横驰不得马,湿气逼人放不得铳!整日里做些巡山穿林的勾当,和黔灵山的猴子一个调调!”

    而另一部分人,则爱死了这片虽地处西南,却堪比“山里江南”的温润乡土。柔和的空气、秀丽的山涧、魅惑的夷女。

    虽然砍首级升官换赏银的机会不多,但是安平卫乃黔滇咽喉要地,和砍东奴北虏首级积功换银钱换官位相比,守在这条联通内地与西南的锁钥驿道上,只要脑子活分些......发财的机会反而更多,风险也更小!

    这两种人在安平卫内所占的比例大概一半一半,李敬忠属于后者。

    大宁朝天勤三年,与天朝隔海相望的弹丸岛国敷州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