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回 众里寻他千百度(第2/3页)  大清棋情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席奏道:“皇上,孟子有言‘此一时,彼一时也’,草民以为,先帝钦定‘维民所止’之案,彼时已见震慑‘讽刺时事、心怀怨望’官员之成效;如今重审此案,于江山社稷大有好处。”汪总商一表态,其它盐商纷纷点头称是。

    乾隆哈哈一笑,道:“朕即位一来,以大清社稷为重,对遭奸人诬陷的官员,逐一重审昭雪。朕下江南,来扬州,重审‘维民所止’一案已在考虑之中。既然朝中大臣、扬州商人和江南百姓都这么说,看来,此案确实有冤。刘统勋,朕就将此案交与你办理。”

    刘统勋磕头领旨。

    乾隆虽然下旨重审‘维民所止’一案,脸上有点挂不住,道:“施襄夏,倘若朕与你下棋,谁赢?”施襄夏道:“皇上赢,草民赢。”乾隆不解,问:“何故?”施襄夏不紧不慢,道:“皇上与草民下棋,意不在棋,在民。草民得棋,皇上得民,此乃皇上与草民奕棋之真意也。草民岂能不从圣意?”乾隆哈哈一笑,道:“有胆识,朕喜欢。若说下棋,天下人皆知朕下不过你。若说民心,天下百姓都向着朕,朕相信。朕效仿圣祖皇帝下江南,就是为了天下的百姓哪。”大殿之上一片阿谀之声:“皇恩浩荡,福泽万民。”

    乾隆见施襄夏识得礼数,举止得体,暗忖:“汉人心思灵巧,玩文字极多花样,不如趁着皇恩浩荡,问问‘满汉一家’的事儿。”乾隆喝一口茶,润润喉咙,道:“施襄夏,朕听说你曾言,华夏各族皆起源昆仑山,出自哪本典籍?”施襄夏回道:“皇上,据《圣经》记载,五千年前的大洪水,从西方淹到东方,是故华夏之地仅昆仑山脉存活人口。”乾隆心头一喜,道:“原来考证出自西方文明之源《圣经》,西方古人必不会胡乱编排东方,其言可信。先皇在位时曾说:‘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施襄夏,你说的好,考证的好。我朝治学之道,能如你这般考证,何愁汉学不兴?”班第奏道:“皇上,施襄夏这般治学,实为我朝儒生之楷模啊。”乾隆这下龙心舒畅,笑道:“班第,斥施襄夏者,你也;赞施襄夏者,你也,何故啊?”班第老脸发热,轻咳一声,道:“皇上,此一时,彼一时也。”

    范昭想起一觉道长所说的“天数“,遂奏道:“皇上,《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即指禹帝之子启,上授天命而成夏。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天子与万民皆应顺天道而行。自古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大清至今已呈繁荣昌盛的景象,皆因上应天意而行。”

    乾隆站起身,大声道:“好一句‘上应天意而行’,切中肯綮。倘若上天不认我大清,我大清蔫能立国至今。大清推崇儒学,朕以仁德治世,皆是奉天承运。‘《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班第奏道:“皇上,刘大人奉旨重审‘维民所止’一案,时机正好,此乃天意使然。”群臣齐声奏道:“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施襄夏回去后,将乾隆令刘统勋重审‘维民所止’一案的事说了,绣琴哽咽难言,向施襄夏拜倒。施襄夏道:“蕙兰姑娘,是你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啊。”绣琴一抹眼泪,道:“这些年来,先生照顾蕙兰之恩,蕙兰无以回报,蕙兰愿意终身服侍先生。”施襄夏扶起绣琴,道:“襄夏此为,实为报当年令慈赠药活命之恩。襄夏以前说过,姑娘自有一段好姻缘。汪公子对姑娘一往情深,汪总商敢于在皇上面前为姑娘说话,也是因为汪公子之故哪。”绣琴娇靥浮现一抹羞色,低声道:“先生,蕙兰明白了。”

    十日后,乾隆下旨,查嗣庭沉冤昭雪,返还其所有抄没家产,由其子查长椿、查大梁、查克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