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我们去澳门(第1/3页)  从海盗到王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南海卫城再往南一百三十里,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寨子,寨子徬着海滨,背靠一座土山,有茂密的树林环伺左右,其中居住着数百当地土著。寨民就地伐木为墙,夯土为屋,绕着简陋的街道房舍建起了一圈木头栅栏的粗糙墙壁,墙有近两人高,上端削尖,后面搭有供人在墙上穿梭的踏板,寨民高居其上,可以自由的开弓放箭,居高临下监视着从寨门前横过的一条官道。

    近百年来,这类小寨子在广东福建沿海一代很常见,附近村落的居民抱团而居,结社互助,共同抵御闹腾得厉害的倭寇祸害。

    在海匪倭寇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几乎海滨至内陆百里范围内的官民都是闻倭寇而色变,倭寇自海上来,残忍凶暴,穷凶极恶,从不留活口,什么都抢。官府剿之乏力,民众苦不堪言,于是这种带有堡垒性质的寨子大行其道。

    不过在大明出了几位抗倭得力的猛人之后,海上来的威胁日渐减少,加上隆庆开海,大批以前的海匪摇身一变,成了海商,做起了合法生意,以倭寇名义上岸横行不法的行为就更少了,这座寨子已经十来年没有碰上大规模的海匪袭击,生活逐步归于平静,木墙外树林边,田地阡栢郁郁葱葱,寨子里土屋旁,渔网迎风炊烟袅袅,一派田园气息。

    这个寨子规模较小,人口当然也不多,时辰又近日暮,打渔的男人和劳作的女人都早早的归家,鸡鸣犬吠人声融融,寨门外那棵大树底下纳凉的老人们,也纷纷佝偻着腰背走掉了,只有那块因为久经风雨而有些开裂的木质安民告示牌,依然静静的屹立在寨门边,默默的看着空无一人的黄土官道。

    安民牌上贴着一张告示,官府的大印红灿灿的盖在底下,大概贴的时候杂役舍不得浆糊,贴的不是很牢靠,海风一吹,就飞起了一个角,上好的福建竹纸在风里哗哗作响。

    一个青衣小厮从寨子里面匆匆走出来,左手一个瓦罐右手一个纸包,正从安民牌下经过,闻声抬头看了一眼,目露惧意,赶紧的快走了几步。

    不过一会儿后,他又折了回来,偷偷摸摸左右四顾,确定无人之后飞快的出手,把告示揭了下来,做贼心虚的揣进怀里,又四周看了一下,撒腿就跑掉了。

    少年一路疾跑,很快跑出一里多地,进入了寨子边的树林里,在里面七拐八拐,来到了一处空地。

    “公子你看,我带回来这个。”狗子不安的把瓦罐和纸包交给荷叶,伸手掏出告示道:“这告示上面有个画像,跟你好像啊。”

    瓦罐里是稀粥,纸包里是一点海菜,小寨子里的买不到什么好东西,不过聂尘早已习惯,无所谓了。

    他接过荷叶递给他的土碗,先喝了一口粥,再看狗子递过来的告示。

    狗子不识字,不知道上面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写的是些什么,他只是觉得,上面的画像很传神,把自家少爷的脸勾勒得不差分毫。

    聂尘倒是认字的,他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张海捕文书。

    叹口气,他喝了一口还很烫的粥。

    一路行来,三天了,路过的每个城镇,甚至像这样大一点的村寨边上,都有这种海捕文书,用直白的方式,通缉着聂尘。

    告示上罗列的罪名,聂尘不想去了解,反正都是罗织经一类的玩意儿。

    令他头痛的是,现在该怎么办?

    原本的计划是,带着狗子荷叶逃远点,逃到比如两省交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头上去,隐名埋姓雌伏一段,等风头过去,再图其他,反正身上有些银子,不愁生活。

    但是陈家居然勾连官府,下了海捕文书,而且看上面的大印,还是都指挥使司发出的,军方用印,罪名很重。

    身上没有路引堪合,沿途又被重重堵截,各处巡检碰上了就是个死,这道走不下去了。

    聂尘连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