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四十五章 刀名匡正(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尽最大努力不再去想这些烦心事。也许只是自己想多了……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更何况,元哥儿,他会用最妥善的方法解决掉一切麻烦的吧?

    然而,卫青绝对没有想到,世事无情,他的生死抉择不用等太久,马上就会来到呢!

    皇帝陛下车驾一路南下,沿途所过郡县、各诸侯王地一应接待如仪,自然都是极其盛大铺张。盛世之名,非是虚言。不仅中央王朝现在库府丰盈粮仓积满,就算是各地方也是不差钱儿。都说是有钱要用在刀刃上,皇帝和朝廷的重要大臣们好不容易经过这一趟,如果不趁这个机会好好的展示一下自己治理下的政绩功劳,那还等到什么时候!

    皇帝刘彻本来就是好大喜功的帝王,功过三皇,德迈五帝这样的事,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一路之上耳边听着歌功颂德,眼中所见繁华遍地,不由得飘飘然而自喜,暂时忘却了病痛和忧虑。

    “史书之上,将会如何记载朕的得失?”

    皇帝随口问了一句。随驾出行的太史令司马迁没有犹豫,更没有迎合,他的回答硬邦邦。

    “回陛下,一切如实记载!”

    皇帝冷哼了一声,甩手放下车帘,不再自讨没趣,继续回马车里待着去了。其实他非常想一把夺过司马迁手里的书简,来看看他到底写了些什么鬼东西。但终究还是克制住了。

    不是皇帝不想这么做,而是心里很清楚,他不能这么做。司马父子相继为太史令,对于大汉王朝的百年历史和各类掌故,了如指掌。皇帝曾经在偶然的机会下,翻阅过部分整理好的史书,内容十分翔实可信。就算是对于几位先皇的过失,也是直言不讳的秉笔直书,都记了下来。

    皇帝刘彻非常不希望自己有什么不良记录落在太史令的笔下。但司马迁很不给面子啊!曾经几次暗示下,他都装聋作哑的装糊涂,就是拒不交出来让皇帝翻阅。为此,皇帝很想找个机会,让他吃些苦头,帮助这个铁笔书生好好的“识时务”一下。

    最严重的一次,是皇帝听说他把自己信奉神仙术那些不便宣扬于外的事,都一本正经地记载了下来,这让

    他极为恼怒。等到把司马迁找来责问时,却没想到对方一点儿都没有悔悟的样子,反而振振有词,说什么史官的职责就是要事无巨细的记载,皇帝陛下既然自己做都做了,难道还怕后人评说吗?

    这就怒了!直接命令殿前武士拖出去下狱治罪。然而,想要借此泄私愤的皇帝却没有如愿。丞相元召挺身而前,制止了武士的行动,只说了几句话,就堵住了皇帝的嘴,也彻底打消了他以后再想随意改动史书的念头。

    “尧舜禹汤不言,而传颂千古。桀纣杀史官逼迫天下赞扬其圣德,却遗臭万年……陛下想要做怎样的君王呢?”

    皇帝默然无语的收回了伸向那本史册的手,从此再也没有提过一句。

    然而这一次,自从吃了赵王贡献的药丸之后,他就总觉得司马迁这厮一定知道了这件事,而且一定又不留情面地写在了他那本贴身携带的册子上了。每当想到这件严重“失德”的事,在自己驾崩之后很可能会被传扬出去,令子孙蒙羞,被天下人无情的批判,甚至还有谩骂……皇帝便闭目坐在车里,把牙齿磨了一遍又一遍。

    数日之后,大队人马到达通俗意义上的中州地界。受封在此的宗室王,正是河间王刘绛。这位王爷年纪也是有些大了,素来对朝廷恭顺。听闻圣驾来到,亲自迎接到几十里外。皇帝予以嘉勉,给予各种赏赐,不必细说。

    而在迎接的队伍里,除了河间王和一众贵戚之外,一员威风凛凛的老将格外引人注目。河间重地,震慑中州,素来由重兵驻守在此。老将程不识以中州将军领河间太守职务,在此地已经将近十年时光了。

    想当年,程不识与李广并称为当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