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光忽起明月楼(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调。这固然是因为他善于隐忍温厚的性格,而其中另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原因,却是来自很早之前元召对他的郑重托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乐塬这块封地,就是元召的根本所在。这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有熟知元召内心广阔想法的人都知道,长乐塬上许多经过他指导已经开始在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以及一些只是简单的想法或者是实验还并不为世人所知的东西,在他未来的恢宏规划中,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要原因,有一些人甘愿放弃自身的前途用余生心甘情愿的为他守护着这片根本之地。比如那位胸怀凌云之志的青袍老书生,那位放弃诸侯国相和世间学宗地位的儒学大师,还有那些历尽大半生腥风血雨而最后退隐在长乐塬普通房舍中的前长乐宫守卫们……。

    这样的恩情,也许已经超越了世间的普通情义,不是一个谢字能够表达的。元召也从来没有一次对他们表达过什么。只不过,每个闲暇的春日或者秋云午后,偶然相遇或者特别邀请,一盏清茶,一壶春酿,片刻时光,如是而已。

    除此之外,元召当然也有自己的暗中布置。而除了赵远所领导的一支暗中力量之外,最先得到元召亲传的崔弘,便是受命坐镇长乐塬保障安全的人。

    与已经威震西域、名传天下的霍去病相比,崔弘的名字或许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然而他却有可能是这世间隐然最顶尖的高手之一。

    当初那个身负匈奴人血仇的少年,早已经蜕变成宗师风范。重剑“无阙”的锋芒很少在世人眼中闪现光华,不过它每一次的出鞘,带来的都必定是惊天风雨,波澜横江!

    明月楼中江湖客,自然也是些普通人居多。孤陋寡闻这个词与他们无缘,道听途说的事却是随口就来。

    半夏炎热,正是午间时候,经过大力扩建后的明月楼即便是在主楼左右又分别建起了两座相同规模的三层建筑,但依然是客满为患,一座难求。

    除了三楼的重要房间有些安静之外,三座酒楼的一二层之间都是连通的,各种模样不同身份的酒客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呼朋引伴大声谈论,从朝廷军国大事到江湖救急传说,内容五花八门万象包罗,如果走上一圈都记下来的话,简直就是世间百态人生冷暖。

    酒肆茶楼客栈妓院这些地方,从来都是消息的来源和传播地。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所以有些皇帝为了详细地了解民情舆论,会特别秘密地派遣心腹之人乔装改扮深入这些地方,打探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以免被身边臣子们所误导和蒙蔽,却是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当然,当今天子有没有这样的习惯,现在还无人所知。在大汉朝的这个时代,即便是大厅广众之下也可以无所顾忌的谈论。“莫谈国事”这样的提醒词,也从来不会出现在酒楼的墙壁上。

    一个开放而包容的伟大王朝,这种允许任何人自由谈论国事、抨击时政的氛围,并不需要刻意的去养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勇敢,勤劳,善良……几千年以来,尤其是经过春秋战国那个轰轰烈烈大时代的熏陶,“士”气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心底。

    自大秦王朝以来,虽然经过数次的禁锢与刻意的约束,一些当政者试图对这种“士气”加以影响,引导他们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但那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现在,随着大汉朝的日益强盛,身为国家子民心里的澎湃自豪无法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要用外力的手段去试图压制一些自由谈论的风气,就更办不到了。

    大国气度,理应如是!没有人认为未央宫中的皇帝会听不到民间的声音,无处不在的西凤卫难道都是聋子瞎子吗?而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任何迹象表露出风阙龙楼高处的雷声,这本身已经表明了天子的态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