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八章 塞上长城当自诩(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以说是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样的混帐话,不知道曾经耽误了多少家国大业!

    做事的成败在于细节!这才是真理。尤其是在与外族和番邦的交往中,更是要张弛有度,恩威并施,随时注意有可能容易疏忽的细节之处,方能把握大局,决定成败。

    大胜的捷报和元召的奏章到达长安之后,皇帝刘彻龙颜大悦,全部照准实行。从各地郡县抽调组成的戍边军队几万人,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编完毕,并星夜兼程的奔赴西域而来。

    这支军队被任命为大汉西部军团,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的接管赤火军的驻防,把由元召亲自划定的几块区域作为他们的临时驻扎营地。以军事手段震慑所辐射的地区,牢牢的把这些地域控制在手中,以便于为随后接踵而至的四个西域大汉郡县治所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疏勒河会盟”自然是一次各方面都得到利益保证的大会。西域所有来参加的国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汉朝承诺,可谓是皆大欢喜。而大汉帝国提出的主张,自然也没有人敢于反驳。

    在玉门关至祁连山东麓的这千里土地上,汉朝将会陆续的建成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设立西域大都护府,统一管辖这数万征发的大军,分别驻扎在四郡治所,以震慑周边,管理一切军政大事。

    这是汉朝在军事制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当元召的奏章被皇帝命令内侍在含元殿上当众宣读以后,对于此事的决定,是经过一番激烈讨论的。因为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原之外驻军,除了百越、高丽这些孤悬于海外的小国家之外,在西域草原这么规模辽阔的地域上,此前并没有什么先例可循。许多大臣顾虑重重,怕有许多难以预计的困难发生,到时候如果万一有个闪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恐怕将会前功尽弃,失去今天这个利好局面。

    不过最终,皇帝刘彻乾纲独断,他以十足的霸气拍案而决,制止了一切不同的声音。

    “万事皆有先例!朕……很想开不止一个这样的先例呢!”

    既然如此,有不同声音的大臣们那就没话说了。更何况,在那些被汉军的胜利鼓舞起巨大振奋情绪的民间,正跟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人人策马背刀远赴玉门关外,去擂鼓助威的观战呢!

    西域大都护府和武威四郡的设立筹划,在国家机器的开动下,方方面面正在全力以赴地动员和行动中。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是一次大行动,数以千万计人的命运也许会就此改变。

    朝廷下达的流民大迁徙命令已经下达,这四郡之地需要填充的人口将达到几十万之多。在这样的大时代面前,每个微小的生命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许许多多的人即将被这样夹裹着奔向他们未知的前路。离开故土,怀着悲壮的心情上路时,吉凶难料,生死未卜。

    不过,在若干年之后,当河西走廊彻底成为一条黄金通道繁华无比的时候,处在这片黄金地带上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之民众,再次回首当年的艰难岁月,心中无不感慨万千。

    疏勒河水宽阔而平静,在它的流域,有水草丰美的草原,也有连绵的山丘。当月朗星稀的夜晚,没有风沙起的时候,在这里平静的谈论一些事情,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晚的天气就不错,不远处的营地间一堆堆的篝火燃烧的正旺,从这边看过去,火光倒映在河水中,像极了天上的星辰铺满了半片草原。

    许多侍卫散布在四周,使这里暂时成了一片小小的禁区,不许任何闲杂人等靠近。但这自然不包括策马而来然后单独安静的坐在相隔十余丈外的赤火军主将。

    小小的沙丘上一方毡席铺地,围坐着三个人。没有什么佳肴,只一壶春酿就着月光,把彼此的身影拉得有些细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