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一十四章 满座衣冠朝天阙(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令,赐爵。司马相如为御史大夫,名下食邑增倍。终军、严安等人除了掌管原先各自职司之外,皆加侍中,参赞朝中大事。而长安令任宽,入九卿大臣……一时间,可谓是众正盈朝,朝堂上下都是全新气象。

    不久之前的长安之乱,虽然迅速得到平息,但终究还是对国家的有些政务造成了延滞和困扰。再加上先皇帝的丧葬事宜,耽搁了许多功夫,各有司积攒下了许多需要尽快处理的事。其中不乏必须经过皇帝和执政大臣同意后才能实行。因此,朝会开始后,一大堆奏章便被呈送上来。

    年轻皇帝坐在上面随便翻了几,这些奏章已经被尚书台的侍中、常侍们详细整理过,都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微微颌首,示意让太监都抬下去。然后对坐在左侧首席的人道。

    “朕初继位,丧服未除,无心打理朝政,一应政务,皆有劳丞相和诸卿了。”

    正式穿上朝服的元召起身来,领受旨意。从今天开始,一切有关国家发展方向的问题,他必须要全部过问。这既是丞相该有的职责,更是皇帝对他的信任。

    汉朝制度,朝堂之上畅所欲言,不管官职高低皆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所谓“坐而论道,不因言获罪。”,是从高祖皇帝开始就留下来的规矩。虽然经过武帝刘彻的集权后,这种形式形同虚设,几乎废弃。但元召有心加以恢复,个人能力就算再厉害也毕竟有限,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才是成就大事的王道!

    “陛下,元侯……从海外转运的那几种新型粮食作物种子,必须要抓紧了啊!今冬雪水充足,来春地势极为有利。如果能够赶在春耕之前运到的话,下一年秋后,就可以看到成果了。这等大事,可是耽搁不得。”

    担任大司农多年的石宽脸上既兴奋又焦虑。自从他亲眼见识过元召对他过的那种南海新米产量之后,已经不知道催促元召多少回了。身为掌管全国农业的大臣,最想看到的事,莫过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让天下百姓饱衣足食,不再有冻饿之忧。

    “大司农尽管放心吧!如果算算日程,出南海去往交趾的船队应该已经开始启航了。早些时候派过去的朝廷官吏,他们在当地征集了大量优质粮种

    ,船队一到,即可装船起运。还有大半个冬天的时间,来回几次也足够了。绝对误不了农时!呵呵。”

    元召淡然着,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石宽和其他几个主管农林牧漁的少府官员放下心来。如此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不管是谁的主要功劳,他们能够有幸参与并在自己的任内完成,善莫大焉!

    东方朔等人也跟着议论了几句,都是一副欣慰的表情。其实来自交趾的优粮新米品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朝廷派出的船队和陆上运输的队伍,最近几年已经陆续从海外诸岛以及西域往西的遥远地方运回来了很多好东西。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农业方面,都受益匪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当年元召力主开辟这些对外通道的正确性。虽然汉朝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但和现在得到的越来越多好处比起来,简直是太值了!

    皇帝自然也是非常欢喜,他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正要跟着谈论一番。却忽然见留守尚书台的一个年轻常侍,神色有些异常的走过来,是有自西域都护府发过来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刚到长安,根据早些时候丞相府传达的命令,特来第一时间报知。

    年轻的皇帝和许多大臣们还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以为就是普通的消息传递而已。然而他们轻松的神情还挂在脸上,却忽然看到元召已经疾步走过去,伸手从那常侍手中接过黑漆密封的竹筒,甚至来不及启去蜡封,直接把竹筒捏碎,指间展开,凝目细看时,不禁脸色忽变。

    “丞相,发生了什么事”

    很少见到元召如此凝重表情的皇帝疑惑的问了一句。其他人的目光也一起汇聚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