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送功劳(第2/3页)  我什么没干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弄不好要上断头台的。

    陈玉要想促成此事,就必须要坚定他的信心。

    “府尊大人无须多虑,梁山上如今不过千把人,而且缺衣少食,也没有什么武器。与其说他们是悍匪,不如说是流民更加准确。招安之时,大人只需做好万全的准备,他们就算是别有图谋,也难以成功。”

    公孙安静静地听着,对于陈玉的话,也默默地点头认可。

    实际上梁山作为济州的心腹之患,公孙安没少搜集情报,想尽了办法要拔除掉。

    虽然办法没有想到,但梁山的大概实力还是清楚的。和陈玉所说,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梁山之所以难以剿灭,并不是武力强横,而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而只要梁山众人离开了老窝,到了这济州城,那么以如今乾朝的军力要对付他们,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

    陈玉介绍了情况,也转述了梁山众人的想法。

    “梁山上的人也知道如今太平世道,继续做盗匪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便想要投诚,重新做人。唯一可虑者,就是怕官府拿着他们的人头去请功。大人您也知道,有人官员心狠手黑,是干的出来的。特别是周边的其他府县,并没有太受梁山的影响,显然更会这么做。唯独大人这里,与梁山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得到大人的庇护,这些人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公孙安耐心地听着,脑海里则急速地转动着。

    老实说,拿着梁山群盗的头颅去请功这种事,他也很是心动。毕竟交上去之后,就是一笔可观的功劳。

    可他是文官,对于这样的战功倒不是很在意。

    但对于他来说,梁山的隐患却是顶在他喉咙上的一根刺。不及早解决,万一日后酿成大祸,会把他也坑进去。

    从这方面讲,不去在意功劳,把梁山的人招安了,消弭祸患,显然更加重要。

    就在这时,陈玉却又说出了让公孙安无法拒绝的话来。

    “大人,其实梁山上的众人也是感念大人的仁慈,知道大人乃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所以才起意向大人投诚的。如今国朝初立,百废待兴,到处缺人。哪怕是盗匪,只要改过自新,也能够成为不错的助力。从这方面来说,大人的功劳可也不小啊。”

    公孙安浑身一震,不可思议地看向陈玉。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又写出了《鹊桥仙》这样的名作,足见其才华斐然。

    想不到,竟然连人情世故也如此通达。

    很显然,刚才陈玉的那番话,竟是将梁山群盗的投诚之功按在了他的头上。

    到时候两边口风对好,奏章上去,即使上面的人下来查验,梁山的人也只说是感念公孙安的仁慈而投诚,那么他的功劳就是坐实了的。

    这样一来,他不但是无过,相反还有大功啊。

    毕竟梁山匪患的存在,也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早在乾朝建立之前,就已经肆虐八方了。

    公孙安之前几任知府也都力求剿匪,却都失败了,还害的自己丢官去职。

    如今他却一举解决了之前几任都做不到的难题,那么他的能力也会被上司看在眼中。

    那样一来,他就等于是进入了上司的青眼,提拔也是指日可待啊。

    从这方面来讲,借用梁山群盗的人头去请功,利益远远不如招安来的大了。

    毕竟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儒生,倡导仁政。残暴嗜血,那是武人的做法。

    文人更讲究的是德行天下,以理服人。

    到了那时,他济州知府公孙安感召土匪投诚,弃暗投明,将会得到无数人的颂扬。

    届时名声一起,他可就真的青云直上,仕途得意了。

    想通了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