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6章 李行周和刘仁轨(第1/3页)  大唐第一主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刘仁轨率唐军横渡瓠芦河,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侄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里为此感到光荣,把他的故居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次年,刘仁轨入朝为尚书左仆射c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c监修国史,仍旧主持政务。

    仪凤二年五月,吐蕃进犯扶州临河镇,唐军兵败,朝廷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以图取吐蕃,“於是始有久戍之役”。

    刘仁轨的建议屡遭中书令李敬玄反对,他因此怀恨在心。刘仁轨明知李敬玄不是将才,但是因为一心想报复李敬玄,所以上奏道:“西边镇守的重任,非李敬玄不可。”

    李敬玄推辞不掉。次年九月,李敬玄在青海之战中兵败,被贬为衡州刺史。

    永隆二年,刘仁轨兼任太子太傅。

    不久后,他上疏请求致仕。高宗同意他辞去尚书左仆射之职,仍以太子太傅之衔知政事。

    永淳元年,高宗游幸东都洛阳,留皇太子李显在长安处理军政事务,令刘仁轨与裴炎c薛元超辅佐太子。

    次年八月,李显奉诏赶赴洛阳,由唐昌郡王李重福继任留守,刘仁轨任副留守。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驾崩,皇太后武则天执政,加授刘仁轨为特进。

    光宅元年二月,李重照被废,刘仁轨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c同中书门下三品,专任西京留守,独自主持长安的留守事务。

    武则天特意写信给刘仁轨,将其与留守关中的西汉名臣萧何并称。刘仁轨却以年老体弱为由而上疏推辞,请求免除自己的留守之任。他还乘机陈述西汉吕后乱政败亡之事,以申明对武则天的讽谏之意。

    武则天得诏后,派侄子武承嗣专程前往长安慰问刘仁轨,向其解释道

    “今日因皇帝正在守丧不能开口发布政令,眇身我(武则天)暂时代替他处置政事。劳您从远处劝诫,又上表声称年老多病要辞职,内多责备抱怨,使我忧虑不安进退无据。你又说‘吕后被后代耻笑,吕禄c吕产给汉朝带来灾难’,比喻实在深刻,使我欣慰和惭愧交集。您忠贞的操守,终始不变;劲直的气节,古今罕比。开始时听到这种话,怎能不感到迷惘;静而深思,足为借鉴。而且宰相之位,是百官的楷模,何况您是先朝旧臣,为远近所注目。希望您以匡正补救国事为怀,不要以年迈为由请求退休。”

    不久,朝廷进封刘仁轨为乐城郡公。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c同凤阁鸾台三品。

    历史上,在公元685年,正月二十二日(3月2日),刘仁轨逝世,享年八十四岁。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c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唐中宗李显重新即位后,因为刘仁轨是“春宫旧僚”,追赠他为太尉。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年间,经刘仁轨之孙c秘书少监刘冕申请,玄宗下诏为刘仁轨立碑,并赐谥“文献”。

    天宝六载(747年)正月十二日,刘仁轨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c司徒高季辅一同配享唐高宗庙廷。

    而此时的刘仁轨还并没有去世。

    李行周陪同刘仁轨一起阅兵,只看见兵甲林立,战阵如山,好久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了。

    刘仁轨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他已经垂垂老矣,能再次进入兵营,自然是感慨万分。

    刘仁轨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军队。

    龙朔元年(661年),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会合新罗兵,大破百济军于熊津江口,解百济府城镇将刘仁愿之围。

    次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