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交往不多,两家没有什么交情。杨文广、赵滋和窦舜卿俱是朝廷所派,跟着别人一起学,但他们与刘军主一样,从来不参加考试。河曲路数战,连立战功,军中人心才真正服他们。”
说到这里,石全彬想了下,摇头道:“官家问我经略是何种人,我想来想去,实在说不好。因为不只是与我,经略与刘军主、杨文广、赵滋、窦舜卿,包括姚守信,都无私交。没有公事的时候,经略读书写字,甚少与人来往。偶尔有了兴致,与人饮酒,也是哪个有空叫哪个。不只是他们,我有空闲,经略也叫我一起饮酒。私下不谈公事,公事中绝不问私情,我印象中,就是如此。官家派我去时,要公文我们两人联署,后来都是如此做的。有时意见不同,经略会仔细地与我分说商议,并不独断专行。有时事情不重要,他又不耐烦了,便由着我说的做。重要事情说不通,如分兵两路,进攻党项,我当时就不同意。经略就在奏章上写上我不同意,还是两人联署发了来。”
听了这话,赵祯微笑:“你当时不同意与党项一战,宰臣们都记着呢,所以军功你最少。当时要不是韩琦在军中,力主开战,也没有此番大胜了。现在有没有后悔?”
石全彬叹了口气:“后悔又如何?是小的眼界所限,看不见此战的把握与好处。说到底,小的只是到军中数月,不像他们诸将,学习演练了数年,怎么会像他们一样能打仗?”
赵祯听了脸色严肃起来,道:“当日奏章,你写了不同意,也说了为什么不同意,这就是此战你的功劳。你是朕所派,与他人不同,功劳当然也不一样。此番你不同意开战,反而大胜,恰好说明了杜太保当日不反对你为其副,而要求你凡奏章,必须与他联署才能报朝廷,是个好办法。证明了这个办法,就是你的功劳。河曲路你辛苦了,回来不要再外任,宫中任入内都都知吧。”
石全彬听了大喜,急忙谢恩。入内都都知总领入内内侍省,凡大内事务,皆其专决。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称前后殿,内侍省管前殿,即皇帝前殿临朝、大朝会等等事务。入内内侍省则管后殿,即所谓的内宫事务。因为与皇宫成员更接近,沟通中外,地位至重,被称为内宰相,地位高于内侍首。都都知高于都知,虽然只是从五品官,却是内臣极品,常带节度观察等官。
遂了自己心意,石全彬格外高兴,对赵祯拱手:“官家,其实杜太保不只是对小的如此,对属下各部作战也是一样的。凡出战,最重要的地方,不管攻还是守,都有上级副职监阵。监阵者不干预指挥,但军令必须执行。如果事出非常,要改变军令自行决定,必须有监阵者同意,不然临阵换将。小的其实是监阵者,只是官家没有明确的军令,不知该监什么。当然,没有军令,也就不能临阵换将了,也无人可换。”
赵祯对此已有耳闻,不理石全彬埋怨,道:“我听说河曲路监阵者,纵然换将,也不可干预?”
石全彬道:“是啊,换人他也还是监阵。各军有位次,指挥官阵亡,由特定人选接替指挥。这个位次只用于战时,战后临时指挥者不会转正,正常升迁也不会依此次序。”
赵祯对此很感兴趣,问道:“那若临时指挥大胜,立了军功,不能转正该如何办?”
石全彬道:“别调他军升职,不在本部。”
赵祯点了点头,有些了解杜中宵这个人了。打得好了转正,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也能够笼络部下人心。制度上堵死了这条路,升任去别部,就是为了防止将领有意无意变军队为私兵。对下属如此,显然对杜中宵对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按照河曲路军队的规矩,除了主帅,河曲路大多数将领升迁,应该调到其他军队。做不到,因为现在只有一支这样的军队。
人人都说宋军的一个短处,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杜中宵对此毫不在意。这就是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