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7、清末的官办学堂:一个让没用的人觉得(第1/2页)  蒋介石的一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朝希望得到更多优秀毕业生。

    龙津学堂老师努力培育的,也是更多优秀毕业生。

    培育更多优秀毕业生是好的,但问题在于,何为优秀毕业生?

    何为优秀毕业生?

    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顾清廉的回答是:对国对家有用的人。

    顾清廉认为优秀毕业生是对国对家有用的人,所以他培育的也是对国对家有用的人。为培育这样的人,顾清廉淘汰了几千年来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科举考试,启用了在西洋流行的“特长制”。

    “如果学生的特长可以为周围人带来富裕生活,那他就是有用的人,”顾清廉说。

    箭金学堂的毕业生需要有为周围人带来富裕生活的特长,这种特长可以是烙大饼c也可以是制造火车轮船。虽然箭金学堂有科举考试,但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是他们的一技之长。

    “学生靠特长养活自己的时候,就是他们毕业的时候,”箭金学堂的一位老师说。

    和箭金不同,龙津学堂实施的是几千年来未曾变化的评价制度:科举考试。

    何为优秀毕业生?

    龙津学堂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

    龙津学堂老师没有接触过西方,没有接触过培养学生的其它方法,他们选择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科举考试。

    迫使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除了他们自己,还有清朝。

    清朝给龙津学堂学费,龙津学堂为清朝做事。清朝采用的评价制度是科举考试,龙津学堂采用的评价制度也是科举考试。清朝为什么采用“科举考试”制度呢?因为这种制度公平。

    至少清朝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贫穷c富裕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无论商人c农民,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清朝的一位官员说,“科举考试维护了世间平等。”

    清朝相信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是优秀毕业生,是对国对家有用的人。由于清朝相信,所以龙津学堂老师也相信。

    这个时代大多数老师都相信。

    大多数,但不是全部。

    部分老师不相信科举考试能让学生成为对国对家有用的人,但他们无力改变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格局。

    曾有老师试图改变。

    试图改变的老师被逐出了学校。

    顾清廉从海外归来时,试图改变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格局。他教学生平等c同情心c西洋技术,就是不教学生八股。

    由于不教八股,他的学生在科举考试中一败涂地(参见《蒋介石的一生91》)。

    学生一败涂地后,顾清廉被赶出了学校。

    把顾清廉赶出学校的,并不是相信科举考试能培养优秀学生的老师c也不是清朝,而是学生家长。

    顾清廉直到那时才知道,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整个社会。

    整个社会都相信“科举考试能培育优秀学生”,在社会面前,教八股的老师也好,采用科举制度的清朝也罢,都只是玩偶。

    如果想要这个国家进步,如果想要对国对家有用的人层出不穷,就要改变整个社会。——顾清廉

    这是顾清廉在那时明白的道理。

    顾清廉一生都在为社会的进步奋斗。

    顾清廉最终没能改变社会,但他改变了箭金c改变了宁波c改变他周围人对教育的认识。顾清廉的学生继承了他们老师的意志,他们依靠特长在后来的民国时代发光发热,成了对国对家有用的人。

    顾清廉是少数人。

    多数老师相信科举考试能培养优秀学生。

    多数家长也这样相信。

    龙津学堂是由相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