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 蓟州兵变(一)(第1/3页)  逆变158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逆变1589最新章节!

    “啊!”场中众人无不骇然。

    “尚书大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

    “蓟州总兵是干什么吃的!”

    “确定属实吗?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

    ……

    大家各自发问,一时间,议事厅里乱做一堂。

    “好啦好啦……安静下来,先听我把话说完。”邢玠站起身来,下着命令。

    随着邢玠的讲述,众人才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

    此次兵变的将士足足有四千,而且都是立过功劳的人,他们兵变的目的只有一个,讨要拖了几年也没有发下来的银子。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还要从万历二十年的朝鲜战争说起。当时,吴惟忠老将军带着蓟州五千精锐,奔赴了朝鲜战场。时任总兵官李如松,给大家承诺:所有参战将士,每人有四十三两银子的薪水;先破平壤者,更是会给予赏银一万两。

    这个承诺,是得到了兵部和朝廷认可的。虽然当时普通士兵的年薪,只有十八两银子,可是想到东征朝鲜,人生地不熟不说,面对的更是倭国的精锐部队,是以上面也同意了四十三两银子的高薪。

    当时那场战争,明朝的参战队伍,大致可以分为南兵和北兵。南兵不仅包括三千江浙步兵和五千川军,也包括蓟州的五千精锐,因为他们主要是由“戚家军”的班底为主。至于剩下的三万多将士,则算作是北兵。

    当时,南兵和北兵的代表将领分别是戚继光和李成梁。只是戚继光死得早,而李成梁不仅活得久,而且还把辽东经营得滴水不漏,是以南兵慢慢成了北兵的陪衬。

    说回正题。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只是象征性地发放了些赏银,承诺的四十三两银子却不见了踪影。

    蓟州的这五千人马,除开朝鲜战争中就义的,剩下的超过四千。他们原本以为,出国作战,肯定能拿到更高的薪水,哪知朝廷却出尔反尔,是以心中一直隐隐不快。

    后来,他们又不知从哪儿听说,东征朝鲜的辽东一系将士,虽然没拿到朝廷的四十三两银子,私底下却被李如松补贴了不少。包括川军和宣、大、保定的士兵,也都被各自的总兵大人,私下发放了部分了补贴。

    尽管如此,蓟州的这四千多将士,也只能忍气吞声——谁叫他们没有一个给力的老大呢?

    只是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蓟州将士越发心寒。朝廷的十八两饷银,也开始有了拖欠。前两年稍微好点,虽然时有拖欠,可最后好歹还是给补足了。不过去年的饷银,却一直拖欠到了现在,于是蓟州的这四千多将士,外也忍不住了,他们聚集起来,要求上面把老账新账一起给了解了。

    不光是这四千多将士,蓟州军营的其他将士们,也都观望着。因为他们最近一年的饷银,同样也被拖欠着,所以要是一个解决不好,搞不好会全体哗变。

    如今的蓟州总兵是施长廷,接手蓟州军营还不到一年,哪里能镇得住这种场面。他一边安抚将士,一边将情况极速上报。

    这封八百里加急,是午间时分到的兵部。邢玠在第一时间查阅后,便打算先内部讨论,再报告皇帝。

    “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先不管对错,都可以畅所欲言。”邢玠先定了调。

    没人发话。

    邢玠清了清喉咙,“大家先不要有什么顾忌,这只是咱们兵部的内部会议,只要在座的各位不传,肯定是没有外人知晓的。”

    “蓟州是‘九边重镇’之一,又离京师很近,要是军营真的出了大问题,我们都脱不了干系啊!”

    第一次朝鲜战争,钟南是亲身经历者,他特别能理解蓟州的那四千多将士——谁的命不金贵呢!要不是为了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