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教育周刊 新(第1/3页)  三国之农民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守仁辖区已经有《中央日报》《中央军报》两种报纸,这两种报纸都是每三天发行一次,而且数量又很少。现在又来教育部的《教育周刊》,这次是一周发行一次,而且数量比前两种要多的多。

    第一期的《教育周刊》新鲜出炉了,由于张守仁这两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与民生上,所以在百姓与学子之间反响还是很不错的。

    再有张守仁亲自给教育部站台,并且大声呼吁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们下乡去到田间地头的基层去锻炼。呼吁不论本地官吏富商还是贫民百姓,都要有对外地流民的怜悯之心不要充满敌意。呼吁当官就是“为人民服务”,尤其是基层职员,有谁做不到可以辞职另谋他就,否则被查出来可就不是辞职那么简单。

    总之,张守仁把贫民百姓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甚至有些人觉得都超过了氏族阶级。为了《教育周刊》能一炮而红,最后还忽悠了李白,让他把《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两首诗也上了报纸。

    开头还是不错的,正如张守仁估计的一样,可以说是一炮而红,虽然《教育周刊》是一周才发行一次,所以人们的期待值还是蛮高的,至于销量嘛,当然也不错。由于有一周的发行时间,所以也可以销往扬州的吴郡、丹阳郡,荆州的江夏郡等等临近的几个郡县发行。

    火的不只是《教育周刊》还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由于李白在扬州会稽郡的职务是教授诗词的讲师与客座教授,也算半个公职人员,所以就答应了张守仁的建议,发表了两首诗。

    酒楼中,李白在一个雅间中喝着酒吃着肉一脸懵逼,嘟囔着:“这叫什么事吗,不就是在报纸上发表了两首诗嘛,那些读书人至于这么疯狂吗,今天差点没把我吃了。”

    对面坐的是他的挚交好友杜甫杜子美((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和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杜甫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太白兄,你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现在只是整个会稽郡,我想再过半年,将会是整个天下了。恭喜恭喜啊!。”

    孟浩然也打趣,说道:“你李太白也有今天啊!我也在此恭喜你了,哈哈哈哈……”

    李白这几天也是痛并快乐着,摇头说道:“我哪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我就是想多赚点稿费然后出去游学,提高自己的所见所闻,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哎,谁知,上当了,上大当了……”

    听李白说是上当了,杜甫这个好友当然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了,赶快接茬说道:“是谁有这么大能耐,敢把你李太白算计了,这不是吃了豹子胆了,就不怕你闹翻天嘛。”

    孟浩然也接茬说道:“对啊,居然敢算计你李太白,就不怕吃上官司啊,你可是有一位手握大权的兄弟啊。不会是你那个兄弟把你算计了吧?”

    李白看着二人幸灾乐祸的模样,又倒了一碗就一口干了,说道:“呵呵,要是我那个兄弟还好说,其实是那位主,虽然好处都让我得了去了,可是我总感觉自己被人家算计了,还是那种有苦难言的算计!”

    杜甫孟浩然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当然知道“那位主”是指的谁了。俩人以万分同情眼光看着李白,李白看到杜甫孟浩然的同情目光,又是一口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