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8.北宋(八十四))(第2/6页)  [*******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不该由工部负责,大宋有专门的印刷部门,但是偏偏因为夏安然的几句话,这事落在了他们头上。

    水印的印刷较为容易,纸张重叠时候可以有一定的容错率,但是凸纹却没有这般简单,做出来的效果至今不尽如人意,到最后夏安然都想搞个特别点的纹路直接打上去算了。

    但是想归想,他还是跟着匠人们一同抱头苦思。

    他们越不容易做出来的花纹防伪效果自然最好,即便成本高一些也无妨,这么好的方法,若要放弃还不太舍得。

    水印的模样已经交给赵祯看了,虽然花纹还没有最终确认下来,根据夏安然的想法干脆把宋太-祖的半人头像挂上去得了,但是华夏人对于头像、画像这种替代性质严重的东西多少有些避讳,故而这个提议待定,他们试做的便是一个【大宋交子】字。

    用的赵祯亲笔。

    效果还不错,赵祯立刻就批了,至于究竟以什么为防伪花纹这个还得经过一番争论,现如今小半个工部都在忙着攻克凸纹无法完全重合的问题。

    按照夏安然的目标,最后的效果是层层堆叠有如敲印的模样,但是要达到这个效果对于匠人的要求极高。

    加上凹凸纹还是在一张纸上的,容错率非常低。

    除了这个之外,夏安然之前画好的马匹配甲的制作也陷入瓶颈,宋军原来有马甲,但是如今改进了炼钢技术之后自然可以做出来一套板夹的马甲,问题就卡在了因为保护的对象主要是马额这块为重,而大宋如今的军马种类繁杂,种类不同,脸自然也不同。

    以哪种马为模板便成了焦点。

    最后枢密院和兵部吵了一架之后,将马模特带了过来,是一匹漂亮的西藏马。

    而直到此时,夏安然才意识到大宋居然真的已经搭上了吐蕃的路子从那里采购马匹啦!

    在此之前,大宋的马匹主要来源是西北方向,基本都是高头的蒙古马、亦或者大宛马、乌孙马这类大长腿,但是这些优良的马种基本都在唐末期多方混战时候被打没了,剩下的那些也在宋建国后至今的这些岁月里老死。

    没有优秀基因作为母本和父本,加上宋初为了提高马匹数量,这些马和本地矮小马种进行了交-配,也因此到了仁宗时期,大宋中心腹地的马匹肩高有了显著下降。

    这些是仁宗告诉他的。

    无奈如今他们只能通过走-私少量引入西域马,但是经过的大辽和党项等地会有意识不将种公马进入宋国境内的封锁后。每一次采购的数量至多只能够保证将领们使用马匹的质量,至于寻常骑兵那便是没了法子,这就是技术封-锁啊。

    幸好仁宗运气好,他在吐蕃上头的投资给了他丰沛的汇报。

    去岁一年,吐蕃的唃厮啰牵线,一口气给大宋进口了三千匹西藏马,这些马经过了长时间的环境适应,很快便表现出了他们优秀的耐力和奔跑速度,去年夏安然养来喂牛的苜宿草和旁的草料被他哥征讨过去大半,就是为了保证这些英俊的小公马们能够在春天保持充沛的体力。

    马的妊娠期有差不多十个月,时间到了现在,本土的小母马们已经有了不少显怀,除了小母马还有一批小母驴也大腹便便,故而如今大宋的粮草压力很大。

    幸好打开了西北商贸后可以进口干牧草,加上大宋现在开始鼓励人们在贫瘠地带、无用的山林地带种植牧草,倒也能够支撑起这一批马匹的开支。

    坦白说,某种程度上马比人要难伺候的多。

    就军粮吧,人实在不行还能吃肉,还能打猎、捕鱼,但是马不行。现代人总以为战略储备来说以人为本,实际上不是,大军的战备都是以马为本。

    人饿了可以忍一忍,马缺了粮就得撂挑子。遇上个卑鄙些的敌军,拿出些干草什么的一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