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6.北宋(八十二)(第2/7页)  [*******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家进行敲打。

    一般来说,大灾之后帝王都要进行一番自我检讨和反省,当然并不至于到罪己诏的程度,但也总有人要替帝王顶灾,而这个最好的人选就是丞相王旦。

    王旦历经三朝,在位期间虽为文臣,却并不制止帝王偏向武将的种种举动。早已引发部分人不满。

    在救灾的队伍发出之后,朝中立刻有人想要叫停修筑海堤的事件,就如今的事实证明,所修筑的堤坝在防潮之事上非但无用,反而有罪。按照今年和之前两年的数据比对,今年的受灾情况更为严重,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要远高于往昔,既如此不如不修,将这笔钱两节省下来进行灾后重建岂不大善?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来了支持方的辩驳,随后二者吵成了一团。

    赵祯看着朝堂上如沸腾一片的局面,心中却极端冷静。

    他心中很清楚,堤坝修筑到一半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为脆弱的时候,新堤坝材料将干未干,新旧之间间隙最脆。且往年的堤坝溃坝是大面积的冲散,面积大了,冲击力反而不大,水大却缓,但这一次新堤坝塑造精心,撑住了水势,导致冲垮的面积很小,速度却极快。

    所以才会发生裹挟民工冲下海岸之事。这么简单的道理,连他都知道,朝堂上众人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们依然抓住这一点不放,说到底,他们冲着的全不是范仲淹,而是他赵祯。

    范仲淹是被赵祯最新提拔起来的文官。

    虽为文官,但此人此人性格刚直,又在西北军区陶冶多年,性子便多了些北方的豪爽,不够圆滑,满心热血,亦是没有和光同尘的爱好,这些在皇帝眼中看起来的优点在于部分人看来,自然便是缺点。

    而且范仲淹本人也是亲军一方,不如说赵祯提拔起来的年轻一代,多少都是亲军倾向。

    一御史立于堂中侃侃而谈。

    从这两年多发的天气一路谈到了羌族反叛,将近几年所有宋国发生的不好事情都说了一个遍,纵然赵祯的涵养功夫再好,此时亦难免心头火起。

    按照此人的说法,会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自然是近些年的政策错了。尤其是朝中如今所办的《军报》,更是哗众取宠之物应当废除。非但如此,最近公布的种种举动也极为不妥。

    譬如工部屡次申款,却没有做出实际的东西,工部尚应当引咎辞职,此人越说越上兴头,又见赵祯并未制止,更是说得通体舒坦。

    他自然没有发现原先支持他的人都渐渐离数步远。

    跟楞头青似的——朝中有经验的大佬都在心中暗想。

    他们彼此之间交换了好几个眼神,大致意思就是:你怎的就拉出来这傻子?

    【我哪知道啊,平日里头看着怪聪明的】

    【哎,废了废了。弹劾的基本要素对人不对事懂不懂,这丫打击面太广,效果定然不丰。】

    【也不一定,说不定也能有旁的效果呢?】

    事不遂人愿,在此人扒拉扒拉把官家中宫无后的事情都扯进来之时,忽见一人很快出两步,举起手中玉笏向着此人面上击打而去。

    这一情景发生的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没有能够预料到,便是连殿内侍卫都没能反应过来,只听到一阵惨叫,被打之人痛呼出声,却又顾忌殿前礼仪只能将之后的声音噎了下去,他当下扶住自己的面部拜倒,含含糊糊道“臣……臣要告枢密副使晏殊殿前失仪”。

    打人的那个慢条斯理地收回自己的玉笏,跨回归原位,不紧不慢朝着赵祯拜倒稽首,口中却一声不吭,此人正是枢密院副使晏殊。

    居,居然是晏殊!!

    朝堂上众人都惊呆了。

    一言不合就打人这件事情在太-祖、太宗朝都曾经出现过,因为无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