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秀才谋反(第1/3页)  晚明太子朱慈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还大政于当今!”

    在场众人一听这话,先是一怔,等到品过味儿来,大家都颇有些心虚之意。

    几个胆小的吓得脸色灰白,都想要起身离开这是非之地。就连几个复社中坚的“斗士”也面露为难之色。

    虽说大家都在奏章上规劝皇帝,让皇帝出面,将太子遣回东宫,但写奏章提建议,属于臣子的进谏之责。只要朱慈烺还在大明的政治框架内玩儿,就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可现在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当今圣上和太子是一伙儿的,虽说军权不在当今手上,但崇祯父子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矛盾裂痕。

    这个时候说什么“还大政于当今”,而且还说什么解散东宫新军,摒斥太子身边的小人奸邪,那可就不是进谏,而是逼宫了!

    龚鼎孳是这次集会的领头人,见清流同道都有些退缩之意,心知,大家嘴上不说,但对那逆储还是有些畏惧,如果今天不能决断,恐怕士气一散,以后清流的“正气”将无法挽回。

    他站出来表示明确支持冒襄的提议,看着众人,高声说道:

    “我等正人,读圣贤书,为的就是匡正这天下间的正气。文丞相有言,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我们既然走的是正道,就没什么好怕的!我支持辟疆的提议。不过,我有一条要说,咱们反的是奸佞,而不是皇储。储君年幼无知,我等臣子只须规劝引导,绝不可妄提废立,做那不忠不孝之人!”

    龚鼎孳这番话说的十分到位,既给冒襄站了台,又明确了斗争的底线,给自己的盟友们减轻了不少心理上的压力。

    礼科给事中翁平仍有些担心,说道:“辟疆和孝升兄所言极是,我等读书人决不能坐视太子殿下被奸邪引入邪路。只是,东宫现在被群小胁迫,只怕不会轻易交出兵权。”

    正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朱慈烺可不是光杆太子。且不说在开封前线被太子掌控在手中的虎大威等镇,就是在这北京城内,就有宁小武等人的东宫新军。

    这些人可是握着刀把子的!

    冒襄对此早有腹案,自信满满地说:

    “诸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想必这高平陵之变的典故诸位应该到知道吧?”

    所谓的高平陵之变,指的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和曹爽争权一事。

    当时曹爽为大将军,掌控魏政大权。司马懿知曹爽势大,自己不能和他正面抗衡,不得已,只能装病不朝,主动避让。曹爽以为司马懿重病缠身,不足为虑,渐渐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魏正始十年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又迫郭太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一举夺取曹魏大权。

    此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曹爽不在京城之内,城中掌控军队的心腹一时之间无所适从,被司马懿一套闪击战打懵了,夺去了京城兵权。

    在冒襄的构思中,朱慈烺无疑已经被带入到了曹爽的位置上。不得不说,两者此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权臣,都不在京城。而且朱慈烺的处境比曹爽还要被动一些,毕竟开封到北京的距离可比高平陵到洛阳远多了。

    翁平问道:“辟疆的提议虽说将我等正人比为司马氏那等乱臣,有些不妥当,但也不是不可行。只是此事具体该如何实行呢?”

    冒襄说道:“此事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到陛下的支持!我等只需串联起朝中清流同道,待到明天早朝,以死相谏,不愁陛下不醒悟!”

    一说到以死相谏,众人不禁大起如释重负之感。

    要知道,这可是明代文官们的看家大招。

    从朱棣以后,只要皇帝做出了过格的事情,文官们就会在朝堂上集体跪倒,摆出一副如果皇帝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