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审计(第1/3页)  晚明太子朱慈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世双说道:

    “书白兄莫急,你得想明白,咱们太子爷现在最忌惮的是什么。太子爷最忌惮的,自然就是咱们为臣下的最该想办法的。”

    “忌惮?”

    刘墨翰低头沉吟片刻,仍是不解:“殿下出身贵胄,执掌兵权,又兼大胜之威,说句僭越的话,唐太宗为秦王时也不过如此。若说还有什么能让殿下忌惮的,书白一时之间实在是想不到。”

    苏世双轻叩桌案,说道:“殿下忌惮的,正是这文官清流啊。此辈自诩秉持人间正道,品评时政,讽议君上。实则以同年,同乡为由,结党营私。此辈说谁是忠,谁便是忠,说谁是奸,谁便是奸。你说,这御史清流,值不值得殿下忌惮啊?”

    刘墨翰皱眉道:“既如此,殿下何不改革时弊,削减朝中御史清流讽议时政的权限,令其专注于监察百官,检举不法之责?”

    明代的官是分清浊的。

    所谓清流,就是指的那些一路考到进士之后,先在科道官历练几年,然后转入翰林读书养望,之后便可入职中枢的读书种子。

    其他的例如举人,监生,捐班,等非进士而为官的,便皆被视为浊流。

    只要你的出身不是清流,不论你有如何经天纬地的才华,也不论你在任上做出多大的贡献,你的这一辈子最多也就是一个五品的知府到顶,再也不可能升迁半步。

    反之,如果你是进士及第出身,哪怕你在任上庸碌无为,只要不犯大错,每次考评都能得到个中平,到老了以一个四品官职卸任是毫无问题的。

    更为严重的是,御史言官非清流不得入,这些御史都是通过科举进来的,往往以同年,同乡,结为党羽,互相攻讦,党同伐异。

    如果皇帝对他们的提议不予采纳,他们就会利用其私人的影响力抹黑君王,宣称君王不听正言,不用正人。后世人看史书,常常会得出一个结论——明代十六帝,个个不是废物,就是变态,反观鞑清则个个是圣君贤主,便是出自此辈的手笔。

    后世之人也不想一想,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这么复杂的国情,怎么可能让一个废物家族连续统治两百多年?

    虽然谁都知道清流御史的可怕之处,但这世上的事儿,大抵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能在朝堂之上说话的,本身也是从科道,御史,馆阁,一路淌过来的高手,怎么可能自己动自己的奶酪?

    不说别人,便是在刘墨翰,他在三次考取进士功名失败之前,他也是以为清流就是要高于浊流一档的。

    想当年刘墨翰乡试中举之后,自诩自己是读书种子,天天都想着考中进士之后如何刷新吏治,如何施展胸中抱负。

    那会儿他的屁股自然坐在清流文官这边,认为天下大事之所以糜烂至今,全因读书人的权力不够大,君王不听他们读书人的话所致。

    可这进士三年一考,三次不中之后,年过而立的刘墨翰一想到自己一身才学,却只能给丁启睿做一个幕僚。那些只会道德文章,党同伐异的清流却高居馆阁,刘墨翰也是感到颇为不平。此刻见太子要改革此弊政,不禁大为畅快,说道:

    “世双兄,既然殿下有意于此,我等自当效力。只是不知此事与书白却有何关系?”

    苏世双笑道:“书白兄,你怎么好生糊涂?要知道,你可是这篇文章的题眼啊!试想,都说举人不得为巡按,然而兄台这个举人不仅当了这个巡按,还破了清流们破不了的大案。

    反过来,那些出身清流的巡按御史们,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逆商却视而不察。这清流高于浊流的颜面还如何维持呢?”

    刘墨翰长于山川地理,军事民情,对于此种政争之事却接触不多,哪里比得过混迹政商两道的人精苏世双?

    此番一听苏世双解说,刘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