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诸将(第1/3页)  晚明太子朱慈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任命朱慈烺节制江北各镇的旨意,在中央和地方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中央的文武百官可是直观见识到了东宫的狠辣。

    七位国朝勋贵,一朝身死族灭。这样的雷霆手段让百官们意识到,朱慈烺不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太子,更是一个权臣。历史上的权臣可都是喜欢杀人的!

    因此就连平时喜欢和皇帝唱反调的东林党,也不敢对朱慈烺的举措多说什么。能入东林的,都是饱学之士,不会不知道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典故。大家出来当官是为了发财,可不是为了玩命。

    但是地方的大佬们则并不拿朱慈烺当回事。因为崇祯皇帝想要维系中央颜面的缘故,京营事变的始末并没有明发天下。各地督抚虽然在京中有自己的消息渠道,知道现在是皇太子掌大权,但在他们看来,皇太子不过是一个孩子。虽然不敢硬顶,但心里面大多有些不以为然。

    平贼将军左良玉更是在私下里说,太子若来,好吃好喝地招待就是了,打仗这事儿还是得由将军们商量着来。

    不管这些实力派们是怀疑也好,轻视也罢。大明朝廷的旨意毕竟还是算数的。地方的实力派们只要不撕破脸皮造反,就只能捏着鼻子认朱慈烺这个统帅。

    至于新军内部,一听说要出兵剿贼,四个新任的团长简直就像是见了荤腥的猫。一个个在西苑参谋部闹开了锅,吵嚷着要出兵放马。

    在这四人之中,宁小武的威望最高,因此先行请战:“殿下,我们第一团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月了。大家可都等着打胜仗当地主呢!”

    宁小武所说的“打胜仗,当地主”,正是朱慈烺想出的激励军心的办法。

    所谓忠君为国,建功立业,可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口号。

    朱慈烺前世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想要马儿跑,就一定要给马儿吃草!

    因此朱慈烺规定了一整套军功制度。

    所有士兵以连为单位,集体进行功劳评判,这样就避免了个人记功的时候在战场上抢着割人头导致先胜后败的问题。

    记录功劳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任务功。即按照上级交代任务的完成度记录功劳。

    例如某连被派遣守住一个山口三个时辰,如果顺利完成任务,就记初等功一等。若是没有完成则扣功一等。初等功累计三等可以兑换中等功,中等功累计三次可换特等功。

    还有一种则是战役功。一般是一场战役之后,由参谋部根据战事的大小和各部的表现进行记功。

    所有的功劳一年一结算,每一等都有对应的赏银和土地。从初等功的十两白银到特等功的三百亩地依次递增。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在新军中规定,服役三年即可申请退伍。若是三年期满不愿退伍,还想在军中效力的,就可以申请成为士官,享受士官待遇。

    士官仿照后世的军衔制度,设下士中士上士,每一级的待遇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激励底层的士兵奋勇作战。

    这些新军士兵大都是京城附近的良家子弟出身,对于土地极为渴望。

    很多士兵在听到朱慈烺开出的条例之后,都在默默计算,若是能以特等功退役,就可以得到三百亩上好的军功田!这对于小自耕农出身的新军士兵简直就是无法抵抗的诱惑。

    所以才有了参谋部里面各团争着出战,想要打胜仗,赚军功的场面。

    陈锐见宁小武开了口,生怕自己这次又要被安排留守,跟着请战道:“殿下,四团团长陈锐请战!我们四团训练最是卖力,各项战法也都操练的最熟,殿下带着我们四团去最为稳妥不过了!”

    高图和魏川都是稳重的性子,本来不愿相争,但是架不住下面士兵的求战心切,此刻也都站出来求战。

    朱慈烺看众将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