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吃大户(第1/3页)  晚明太子朱慈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慈烺整改京营的本意,不过是想借机对勋贵阶层下手罢了。

    至于抢军夺权,这些都是顺势而为的产物。

    他最看重的目标始终都是钱。朱慈烺之所以这么贪财,不是为了别的,实在是因为大明太缺钱了!

    大明这么庞大的帝国,万历年间还能压着侵略朝鲜的小日本打,为何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轰然倒塌?

    对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史学家,政论家们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在这些理由中,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缺钱!准确的说,是缺少白银。明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缺钱活活缺死的朝代。

    现在国家缺钱缺到什么程度,朱慈烺是深有体会的。

    每年国家应收的税款是两千万两白银,然而其中有一千五百万两根本不入国库,直接被解送边镇和相关的衙门。而且这一千五白万两白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白银支付,而是用的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

    后来张居正搞了一个一条鞭法,想要一切田赋以白银记账。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地方上的豪绅鸡贼地在农民们急着缴税的时候压价收购粮食,然后等到开春青黄不接之际再以高利贷的形式借粮给农民。如是几次,小民的土地就聚拢到了豪绅的手上。

    这些豪绅勾结地方官员,想尽办法瞒报赋税,结果就是导致大明的税收越来越少。

    等到了崇祯十五年的时候,中央一年到手的白银仅有五百万两,可是边镇的营兵却暴增至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需要的军费就已经远远超过国家的税收,更遑论还有给百官发俸禄,给亲王发禄米等固定支出需要应付。

    这也是为什么朱慈烺的新军只招募了一千人的缘故,再多的话,实在是养不起了。

    现在不仅要养新军的一千人,还平添了四勇营的一万张嘴,而且之后扩张京营,又要增添新兵。这些可都是填不饱的吞金兽。可偏偏,朱慈烺要是想在李自成和满清的双面夹击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搞钱养兵。

    好在,朱慈烺这次冒险成功,可以依靠勋贵们积累的财富来扩军续命。因此他整编军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抄家的结果。

    陈宝作为太监,每日跟着朱慈烺奔走,当然知道主子爷的爱财之心。对此他早有准备,掏出一本账簿念道:

    “回小爷,此次参与京营变乱的共有英国公张之极,定国公徐允祯,成国公朱纯臣,安远伯柳绍宗,恭顺侯吴惟英,怀宁侯孙维藩,襄城伯李守奇七家勋贵。”

    念着些名字的时候,陈宝的嗓音都在微微发颤,这些可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啊!若是在以前,这些人跺跺脚,京城的地面都要抖一抖,现在竟然都沦为了阶下囚。若非亲身经历,谁敢相信这是真的?

    陈宝发觉自己有些失态,停顿了片刻,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念道:

    “这几家府邸均被查抄。目前查出的存银共四百三十八万两,黄金十二万两。”

    朱慈烺本来还满怀期待,一听才这么点,当即打断道:“你没读错吧?这些勋贵与国同休,每一家都至少有百年富贵,怎么就这么点儿?”

    陈宝解释道:“小爷,这些是从各家地窖里查抄来的现银。勋贵们的钱大多用来置办土地和房产店铺了,还有一部分则用来买古玩奇珍。现银其实只占他们财产的三分之一左右。”

    朱慈烺回忆了一下,后世的首富们资产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股票房产,现钱似乎也不是很多。这么一想也就理解了。

    陈宝见主子不再质疑,又继续说道:“各家名下的地契合计共五百七十万亩。另有在京的店铺,房产,城外的别墅,古玩奇珍等还在统计核算之中。”

    朱慈烺双手放在额头上,压抑着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