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十五、别有忧愁暗恨生(第1/4页)  逆流的鱼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月下旬,几场连绵的秋雨过后,气温一下子降到冰点,枯黄的树叶飘落满地,冰城的冬天不期而至。李鱼照例过着早六晚九的图书馆生活,除了书包里的碳素笔和笔记,他还得另外带一个大型的保温杯,天气冷了,光喝凉水太能去厕所,十分影响李鱼读书的进度。

    社科一阅览室的老师们已经很不习惯李鱼偶尔的缺席了,每当李鱼上完专业课,或是做完实验来到阅览室的时候,门口的管理员老师总会悄悄问上一句:“今天怎么来这么晚?”

    李鱼会腼腆地打声招呼,然后解释一句:“刚上完课就急忙赶过来了!”他的书已经读到了第六排书架,从东边数第二层第32本,做笔记的厚本子已经换到了第四个。要说明白了什么大道理,还真是说不上来,有的时候脑袋里灵光一闪,似是明悟了许多,大部分时候还是混沌一片。

    不过读书给他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已经没有刚刚失恋时,那种憋闷欲死的感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的心绪。他甚至可以信手写几句话,给那个依然住在他心里赖着不走的人,他想告诉她,好长时间没付房租了,该撵你走了。有时他也会宽慰自己,江潇雅如果找到新的归宿,自己肯定会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

    除了社科阅览室,李鱼最近在报纸阅览室呆的时间也比较长,金融危机加重了,国内的形势也越发严峻,据说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我们也要救市。关于金融风暴的起因,李鱼看的解读多了去了,其实对大多数非专业背景的老百姓来讲,也不难理解。打给比方吧,你本身还没有消费能力,但是银行为了业绩,非要借钱给你。后来银行开始感觉到这么干不靠谱,就把你借钱的债务用一番普通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胡乱吹上一通,包装成金光闪闪的有价证券,在二级市场上大肆发行以求转嫁风险。券商接盘之后仔细一看才明白自己当了冤大头,赶紧找保险公司来当背锅侠,保险公司找再保险公司,层层转包,牛皮被吹到了天上,如同皇帝的新衣。当最初的房贷市场违约增多的时候,之前埋下的地雷一颗一颗被引爆,这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

    李鱼重新收集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各种资料,引发危机的各种原因和以及后世提出的各种救市方案在以后的教科书上被反复探讨。罗斯福新政是否就真的那么有效,宏观经济如何影响微观,国家之手怎样干预私人资本,局部的生产过剩缘何会引发世界性的股市崩盘,日本和德国为什么因这次危机先后走上道路,这些问题李鱼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尽管各方的研究方向和观点会有不同,但是大的结论不会有偏差。

    从小处来讲,金融危机的重重表象之下,隐藏着人类的本性:“恐惧”和“贪婪”。“贪婪”使人们沉浸在虚假繁荣的泡沫之中而不能自拔,“恐惧”使人们在泡沫破裂的一瞬间争相踩踏而引发大奔溃。这样的事情周而复始地重演着,就像某些报纸总是爱调侃经济学家,说他们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事前总喜欢高谈阔论,事中经常被现实打脸,事后忙着寻找自己之前的只言片语,然后见人就说:“看看,我当年说的怎样怎样!早听我的怎样怎样!”

    李鱼现在能稍微理解一点经济学家的不易,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一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数据何止千万,妄图通过简单的预测就能指导实体经济的运行,实在是有点异想天开。在真理的海洋中偶尔捡到一粒珍珠和拥有真理本身其实是两个概念,更遑论有的所谓经济学家,连那颗“珍珠”都还离得很远。他们不过是借着金融危机的幌子,凭着经济学术语的包装,大肆地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厚颜无耻地兜售他们那些伪成功学书籍。

    在所有关于金融危机的相关术语里面,李鱼最感到好奇的是“外汇”这个词,马克思曾经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