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7.第 37 章(第1/3页)  科举出仕(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科举出仕(士)最新章节!

    第二日一早, 黎镖专门到黎槿家里请求他陪黎池去一趟县城。

    黎槿答应了黎槿的请求,对族学的学生做了安排:休沐两天, 之后就陪黎池一起去往县城。

    只是去县城办那几件事的话, 有没有大人的陪伴,对黎池来说区别不大, 他自己就可以办好。

    而黎镖他们之所以请黎槿陪黎池走一趟,一是因为黎槿也在县学读(只是挂个名罢了), 知道县学的情况, 让他帮忙办理县学入学事宜, 就不用黎池还要摸索着去办。

    二是黎池一个人走路不安全。黎水村到县城这段要走两个时辰的路, 沿途可说是荒郊野岭,有过野猪、豹子、老虎之类的野兽出没,两个人一起走, 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胆气上,心里都会感觉安全一些。

    两人在中午时候到达了县城,一天是肯定办不完这些事情的, 于是两人索性就去黄氏客栈住下了。

    两个人开了一间客房, 有了一个能整理仪态的地方,两人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衣冠后,又各自吃了一碗汤面,休整过后, 这才精神焕发地去往县学。

    县学位于城北的一处小丘陵上, 地势较县城整体高出不少, 颇有一些居高临下、气势开阔的意味。而县学的学舍环境, 果真和黎池想象中的差不多……

    当然,要比黎水村的族学的学舍要好上很多。

    坐北朝南的一长溜的三间青砖黛瓦房,是用来给学生讲学上课的教室。在这一长溜教室的左右斜后方,是收容学生住宿的东舍和西舍。在教室后面十几丈远的地方,还有专门的厨房和茅厕。这就是‘寄宿制学校’的基本配备,也算齐全。

    然而,这县学还是前朝留下的,在大燕朝开国安定之后,有过一次大修缮,之后又有几次小修,可以说历史悠久。因此,这县学有着历史沉淀下来的‘气息’,以及历史的‘痕迹’。简言之,就是有些破破烂烂的。

    黎槿带着黎池来县学拜访教谕、办理入学事宜,结果扑了个空。问过县学里当值的训导先生之后,才知道教谕近几天都不会到县学来。

    所幸黎槿知道教谕在县城的住处,于是又带着黎池找去教谕的家里。

    幸运的是,教谕在家。

    县学教谕姓黄,是浯阳县本地人,身上功名是举人。中举人后就选官做了浯阳县学的教谕,这么些年来也一直没挪过窝,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意愿如此,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黎槿已经是老秀才了,教谕年纪比他还要大一些,胡须、头发都已经变得雪白。

    黄教谕和黎槿算是熟识,见他登门,遂礼貌地接待了他们。

    在知道黎槿身后跟着的就是黎池,那个十三岁的‘小三元’时,黄教谕则更加热情了。“这就是传闻中的黎池了?今科临淮府的童生试‘小三元’?长得真是俊秀翩翩,果真传闻不如眼见啊!”

    黎池一副受宠若惊状,连忙上前作揖行礼,“学生黎池拜见黄教谕,您刚才所说正是学生。承蒙您夸赞,学生惭愧。”

    “谦逊有礼,很好。”黄教谕捋着胡须,赞赏地点点头。

    小乡小县里的学生,虽读的是一样的官定版‘四五经’,也能将上的礼仪规矩背熟,但平日里用出来时,却不及那些大城和名城中的读人那样得体自如。归根究底,是见识有限,又礼仪熏陶较少。

    但这黎池,行、走、坐、立之间不慌不忙,礼仪规矩无误,且相比有些人做出来的刻意生硬,得体从容这四个字就仿佛是刻在了他骨子里一样,自成一番气度。

    黄教谕眼神欣赏地打量了一遍黎池后,继续问:“你们今日来办理入县学事宜,是入住县学正儿八经地上学,还是只挂个名后在家里自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