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八)(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事后,关于博陵崔氏考校大会的相关事宜传播开去,世人在震惊崔氏的后辈子弟人才辈出c底蕴深厚之余,对横空出世的崔如英其人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口口相传之下,崔三郎便成了天上文曲星下凡,是谪仙人入世。以讹传讹嘛,传的次数多了,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总之到得最后,民间盖棺定论:这崔三郎才高十斗步得诗c貌胜潘安c羞煞卫玠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才貌无双。

    而在文坛,一本名为《三郎文集》的小册子流传开来。这背后谁在推波助澜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此时非止是纸张极贵,印刷更是耗时耗力耗财。

    西汉时,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汉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c麻头及敝布c鱼网等原料,经过挫c捣c炒c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本朝,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还有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但尤以宣州为贵。

    本朝书籍交易活跃,书肆遍布全国。由于雕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仍以手抄为主,故其价格比较昂贵,一般每卷售价一千文。太宗朝时,,朝廷为了鼓励民间广泛献书,规定:“三管所少书,有进纳者,全给千钱。”这里的一卷是指抄写一卷书,每一件的价格是一千文。

    这本小册子乃是手抄本,十来页宣纸装订而成,录的是崔三郎的几首诗及考校问答。这本小册子一问世,便遭到了哄抢。虽然之后有许多手抄本出现,但终究不如第一批册子珍贵,乃至于多年后这本《三郎文集》的第一版成了文坛竞相收藏的珍品,其收藏价值在日后已成为崔大宗师的崔如英所有问世的文集中名列榜首,其中有一本据说是崔三郎的手书真迹,更是有价无市。

    至于最先问世的一百册《三郎文集》有无三郎手书真迹,他本人一直未曾正面回应,世人也便当事主是默认了。但具体这册真迹究竟在谁手上,那便不得而知了。至于为何那册“真迹”会倍受追捧,乃是因为那是后来被尊为“天下第一书”的“三郎体”(或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