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三)(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崔氏后辈子弟而言,姻亲会旨在合纵连横这些事,他们是不懂的。他们关心的是族祭之后的考校大会。

    事实上,各房之前便各自有过遴选,能在中秋节这日到安平参加考校的都是佼佼者。说到底,考校大会是仿效了当今的科考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c诸侯c卿c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c“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c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c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c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c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本朝科考常设的科目有秀才c明经c进士c俊士c明法c明字c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c明算c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要求很高。所以,明经c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c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c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c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崔氏各房先前的遴选便等同于“解试”,今日的考校则是“省试”。

    博陵崔氏“耕读传家”,最重文才,历代文人骚客辈出,自汉代以降,名人层出不穷。只是入唐以来,渐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