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九月重阳(第1/2页)  谋在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提仍在赶路的吕恒,此时洛阳正直九月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古人有登高必吟诗的习惯,问人墨客在这一天皆会结伴登高。蔡邕作为东汉的大儒魁首,在这一天一大早便带着全家出门远游。因为蔡琰怀孕的原因,所以并没有考虑登高爬山。为了掩饰蔡琰的问题,蔡琰特意准备一保密性较好的马车。一直行驶到无人的地方,才让蔡琰露面。

    “父亲大人,你今早说玄甫明日便将回来,可是真的?”

    自从得知吕恒已经在回来的路上,蔡琰是一天三问。蔡邕也很知趣的,每天在朝臣间相询。昨日下朝得知,吕恒竟然弃了曹操大军,自己先行回洛阳了。所以一回来便将这个消息告知蔡琰。从昨晚到现在,蔡琰已经问了不下十遍。好不容易将她骗出来散散心,谁知她现在还记挂着。蔡邕无语的摇了摇头道“文姬,老夫怎会框你?哪小子心中念着你,明日便能回洛阳了”

    蔡琰得到答复,心中欢喜。又想到灵帝新赐的宅子还没收拾,又埋怨起蔡邕来“父亲为何今日唤我出来!明日相公便回来了,我新房还未收拾好!待相公回来,肯定会责怪我的。”

    蔡邕听了蔡琰的埋怨,更加的无语。就吕恒的性格,他还不知道。要说他回来会埋怨蔡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自己带她出来也是好意,自她回蔡府之后。一直被闷在家里,时间久了,就是正常人也被闷出问题来,更不要说蔡琰此刻还是个孕妇。

    不理会蔡琰的抱怨,蔡邕直接吩咐下人布置场地。而自己则带着蔡琰,走到一相对较高的地方。看着远处的苍凉大地,蔡邕不禁感到阵阵唏嘘。从自己被党禁,四处漂泊已有6年。若不是因缘际会回到洛阳,又被黄巾之乱所阻,此刻自己应仍在吴地避难。

    如今借吕恒之功,与昔日好友之助官复原职。可蔡邕时刻不担心着宦官的报复,而今他也不指望吕恒入赘蔡家了。只希望待吕恒回来之际,尽快与女儿完婚。随后领着一家老小,继续远走洛阳。

    心中唏嘘,不禁化作泪水。考虑到蔡琰立于旁边,便偷偷的擦干泪水。对着蔡琰提议道“文姬,你肚中孩儿可想好了乳名?”鉴于吕恒与蔡琰的性格,蔡邕没有想着给小孩起大名,就是遵照古礼自己也没资格。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乳名。

    (古人取名很讲究,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除“陵”字,也改用单名“弗”。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汉末年,王莽崇古,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人喜欢单字名?原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字名低贱、不懂礼数。这一“贱名观”在先秦时已存在。所以取名在古代也是一大学问。)

    而蔡邕因为家无嫡子,本以为蔡琰闲居在家,以后可以入赘一寒门。用来为蔡家传宗接代,谁知出现了吕恒。到了现在,这一想法更是只能被被抛弃了。他此刻突然起意为小孩起一个乳名,也只是聊表心意而已。

    蔡琰明白蔡邕心中所想,反正又不是大名,就让与蔡邕也无妨。便回道“相公未归,女儿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