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高密蒙学(第1/2页)  附身高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顺拿出的是《三字经》c《百家姓》c《千字文》和《弟子规》等四本新书。

    这四本书是高顺抄写后世的启蒙教材,去掉与时代不相符的事件典故。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等等。保留了“黄香温席c孔融让梨”等汉代本朝典故,还把“邵公困雪”的故事添加入内。

    黄香是荆州江夏郡人,江夏黄氏是高门士族;邵公此人名叫袁安,字邵公,是袁绍家族之祖;孔融是当世有名的贤士。他们三人的故事,高顺特意加大篇幅,每人用十二字来介绍和夸赞。

    四本书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八千多字,正好适合问开蒙的垂髫小儿学习c识字。荀攸等人浏览一遍后,都流露出敬佩之情。

    “此书编撰精心,朗朗上口,可当成歌赋吟唱!”戏忠揉了揉红色的酒糟鼻,赞叹道。

    荀彧此时理了理衣冠,缓缓起身,郑重的给高顺躬身行师礼。神色真挚的说道:“德厚兄!小弟拜入兄门下读经如何?”

    见其不像虚言,高顺也起身,把衣冠整理一番,才以弟子之礼给荀彧回礼道:“顺乃边州鄙人,当不得荀子后裔如此大礼。孔子有言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弟才学浅薄,还要多拜师读经,哪里有资格授徒?”

    “呵呵!你们两个就别酸来酸去了!我等为友,互相为师,相互为弟子岂不更好?”看见此况,荀攸打趣道。旋即,他又道:“德厚出此书,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此书不用德厚推广,江夏黄氏c汝南袁氏和鲁国孔氏,都会鼎力传扬!”

    “哈哈哈!公达所言极是!”众人闻言都哈哈大笑起来。荀攸不愧是顶级谋士,一语道出高顺编写此书的初衷。

    高顺等人定下这套营销策略后,便开始筹备高密蒙学的事宜了。

    荀攸负责建造蒙学学舍,地址就选在高密县城西侧的东注山上,占地数百亩,山下荒地都一起划拨给蒙学,迁无田农人耕种。耕种蒙学的农人不用上缴赋税,只要拿出一半收获供应蒙学就行。

    戏忠率领孙乾和典韦等人,再次征召一千县卒,拓宽高密官道,修葺亭舍和城墙等,做好防卫警戒事宜。

    荀彧负责抄写露布行文告示,派高密县卒在青州范围内张贴,招收全州范围内的适龄少年来高密蒙学就学。

    高顺定下规矩:青州范围内,无论贵贱,只要愿意来就学的青年都可以入学,并提供食宿。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整个青州。这年头还有不论出生贵贱都可以免费识字的机会,黔首得知纷纷奔走相告。

    高顺如此行事,就连几百外的郑玄也被他感动,派人送来信件,说是他将会在上元节返回高密县,给高顺的蒙学助威。

    正月十五这一天,光和二年的上元节。老天格外给力,送给高顺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高密县城里行人寥寥,店铺关门,没有一丝节日的气氛。

    而此时的东注山巅,却人头攒动喧闹异常。高密蒙学大院外的平地上,已经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当中,有黔首农夫,有名门高士,也有佳丽美姬等等。

    高顺特意拉着荀攸和荀彧二人相伴,跪坐在一位老者的身旁。这位老者身高七尺左右,已是满头银霜了。他名叫郑玄,字康成,今年五十三岁,是东汉帝国末年的第一大儒。

    郑玄身旁跪坐着一位八岁小童,瞪大眼睛好奇的看着不远处的高顺。这名小童名叫郑恩,是郑玄唯一的幼子。他也是高顺创办高密蒙学的第一位学生。郑玄很给高顺脸面,把独子送来蒙学就读,高顺当然也要互捧之。

    吉时来临,负责主持开学典礼的戏忠身穿礼服走到场地中央,朗声大喊:

    “诸位高士!高令君乃太原郡郭公高足,受郑公在不其山传授经典影响,所以才在高密东注山创办高密蒙学,给天下万民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