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节(第1/4页)  爱未曾远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离幽寒所在的清源镇,向北,二十公里外,有一个名为“盖洋”的小镇。

    小镇上有一个“周家村”。

    在这个村庄最靠边的地方——山脚处旁,有一座座西向东的低矮土房。

    虽然这只是一座再简单不过的土房,但是因为其方位的独立性与其地势所处的高度性——虽然在高山前显得格外低矮,但是比起这个村乃至整个小镇的住房的水平位置,却显得“高高在上”。所以依然格外显眼。

    其实真正使这座土屋不容忽视的最大原因在于,其“土屋”的唯一性。

    你应该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倘若在一筐的苹果里放进一个梨,那么这个梨的“收视率”一定要高于筐里任何一个苹果的“收视率”。

    我无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最本质的原因,或许这只是人类最正常的一种心理反映。

    是的,毋庸置疑,这样的土屋在整个小镇就只剩下最后一座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这个周家村还没有一座洋房。整个小镇除了镇政府,医院和学校是洋房,再也找不出别的洋房了。

    那个时候,人们住的不是草棚就是木房,最好的不过士屋。光景最好的人家里能摆上一台收录机。

    那个贫困的年代,谁家若能盖一座砖房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因为其难度性,于是人们就把砖头垒砌而成的房子叫成“洋房”。

    就像旧社会的中国制造不出火柴,就把从外国进口而来的火柴称为“洋火”。

    到了90年代末,情况有了些许改观,小镇上少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开始建起了洋房,电视机也喜洋洋的搬进了屋。引得周围的人兴致盎然——纷纷前去观看。

    那个时候周家村安静得仿佛冬日的湖面没有一点生机。

    但是,到了20世纪初,小镇变得有些热闹起来,一半的人开始建起了自己的小洋房,黑白电视机已不再罕见。

    这个时候,周家村仿佛不甘落后,也象征性的建起了几座洋房。

    直到20世纪末期,整个小镇乃至周家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旧房先后被夷为平地,而后洋房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两层楼,三层楼,甚至还有四层楼的……一座比一座华丽,一座比一座气派,有些方位宽敞些的,周围还种上花木,外加围墙,恍若别墅似的。彩色电视机也纷纷的代替了黑白电视机曾光辉的历史。热热闹闹的搬进了门。

    只有这座土屋,这座独立而孤寂在山脚旁的土屋,经历了残酷现实的摧残,然后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瘫痪在那儿。

    因为其年月的久远,泥巴筑就的墙面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细纹,有几处地方仿佛经过烈火轰烤裂开了一道道宽大的缝。看着让人不觉担心,下雨天,雨水会不会直接渗入屋入。房底上曾经如鱼鳞似整齐划一的瓦片早已失去了原本银灰般闪亮的色泽,变得弯弯扭扭,也不知道曾以旧换新过多少次,新旧的瓦片交杂在一起,加之岁月的侵蚀,变得斑驳不堪,仿佛泼墨般晦暗而幽黑。在瓦片与砖石的夹角处,还戏剧般的长出了绿森森的苔藓。

    土屋内,窗户前,静立着一个女孩。她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浅灰色无领t恤,露出细长的脖颈,一条直筒牛仔裤把两只修长的腿衬托无遗,让她更显清瘦而高挑。齐肩的短发被束扎成一个马尾辫,瓜子脸,容颜略带菜色,却洁净光滑,一缕刘海服贴的斜过额头直至耳际,略显女子的温柔与恬静,一双小眼睛天赐一般居然是双眼皮,小鼻子微微挺起透着一种远山般的清寂,一张小嘴轻轻的合着如樱桃般甚是可爱。此时的她正静静望着窗外,脸上平静得看不出任何的表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抑或者什么也没想。夏日的晨阳透过木栅栏似的窗子,轻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