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张绣施政(第1/2页)  锦绣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寿春宫大殿,张绣居于上座。大殿下面左右各摆着几张案几,张绣的重要谋士文臣齐齐在座。

    下首还有一人,做着揖拜状,面向张绣。

    那人自然是袁绍派来的使者——荀谌。

    名动天下的名士荀谌,本来是不必如此拘礼的。好歹出身中原最有影响力最有名望的士族——颍川荀氏,无论走到哪受到的都是敬重。

    不说颍川荀氏的老祖宗乃是战国有名的荀卿——那个在儒家成就仅次于孔孟、那个是法家韩非子老师的荀子。就是荀谌上一辈的荀氏八龙,那个教。

    大天朝的民众们无法预料到天灾人祸会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方式发生,不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封建的思想让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应对旱灾蝗灾水灾冰雪灾害。但是我们聪慧的祖先却又有他们特有的狡黠,此地不容爷,自有留爷处!

    每逢不可抗拒的灾乱,忍受不下去的民众们往往拖家带口外走他地。淮南此次饥荒加大旱,可是让至少一半的民众成为了千万流民大军中的一员。

    这种情况下原本根深蒂固的宗族有很多都自己不存在了。而张绣其后采取的措施也是讲宗族了力量削弱到了最低限度。

    其实张绣的第一步措施也是抄袭了历朝历代对宗族势力削弱的政策,把便是将流民打散安置,让他们不复以前一姓一村的原始状态,而是多姓杂居,并且大规模取消以姓命村名、命乡名的传统,尽可能使得这些杂居姓居民统一改姓的可能性降低。

    第二步就是张绣开创的保甲制度。十户为一保,设保长。十保为一甲,设甲长。保长甲长负责治安以及执行县级政令,而且保长甲长必须由每一户公推,然后必须经过县衙一级的审核。张绣又进一步规定三甲一村,三个甲长轮流出任村长。这样更是将一些小村和大村同化,进一步削弱了本地姓氏宗族的比重。

    其实保甲制度也不是张绣开创的,而是先秦商鞅最早正式施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控制,以及更好施行连坐制度而施行的。而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逐步偏向商鞅代表的法家,商鞅的连坐制度张绣都敢一定程度恢复,为何不敢恢复保甲制度?

    而且在后世,北魏因为宗族豪强势力的膨胀已经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更是在全国通行保甲制度。到了宋朝及其以后,保甲制度更成为了封建王朝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现在的张绣,为了达到将淮南稳固到固若金汤的目标,手段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

    荀谌对张绣另看一眼的原因,也不只是因为张绣此人敢做世人所不敢想之事,而更深层次在于,张绣目前的施政方向,实在有些合荀氏的学说理念。

    想当年,颍川荀氏的祖先荀子便是因为集儒家法家之大成闻名于诸侯弛达百家流派。身为荀子血脉和学说的传承者,颍川荀氏一直坚持着重儒学而又须佐以法家的思想。

    这种施政理念,在荀谌的亲兄弟荀彧手上的到了最显明的实践!重视儒家仁义忠孝的荀彧注重对汉朝最后尊严的维护而为曹操争取了最大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重视法家实干思想的荀彧又在处理民政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积极有为开创的举措。比如严峻刑法而使得曹氏控制区域民风正值,支持屯田而安定军民等等。

    而现在在张绣的为政上,荀谌却看见了甚于荀彧的作法。这个年轻诸侯,虽然也很重视儒家的一套仁义忠孝,但是似乎却只想把儒家的东西用在思想层面。在为政立军方面,这位出身豪侠的将军却是更多应用了法家的东西。

    但是恰恰他又把握着一个度,似乎更深知如果过于施行法家的东西,短期能够见到极大的效益,但却于长期无益。于是只是有机的借鉴了一部分东西,加上了自己的措施,更是划分了限度来实行。

    袁绍势力范围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