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7章.李和登场.(第1/4页)  摄政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就在赵俊臣颁布公告的第二天傍晚又有一辆马车缓缓驶进了兴州城内。
    在蓟镇守军已经封锁了兴州城门的情况下这辆马车可以顺利进入兴州城内自然也是来历不凡。
    但这辆马车的外观却是朴实无华、行迹也是低调隐蔽驶进城内之后没有任何人现身相迎马车主人也只带着三名随从。
    一名随从兼任马夫与车夫另一名随从兼任护卫与仆役皆是坐在马车车厢之外最后一位随从则是一名中年儒生与这辆马车的主人一同坐在车厢之中相伴闲聊打发时间同时也兼职文书与幕僚等事。
    这样的轻车简从、低调作派自然是任谁也不会想到这辆马车的主人赫然就是首辅周尚景的密友与政治同盟、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当朝内阁辅臣李和!
    同样是身为内阁辅臣赵俊臣出行之际一向是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有数以百计的护卫、随从、以及幕僚相随相较之下李和就只有一辆马车、三名随从可谓是天差地远。
    然而李和这位阁老虽然作风低调却绝不简单。
    若是赵俊臣知晓了李和已经抵达兴州城的消息若是赵俊臣还没有与“周党”顺利达成交易这个时候必然是会如临大敌。
    在赵俊臣看来李和此人最为强大之处就在于他的低调与内敛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来形容李和最是恰当不过。
    “周党”之势大主要是因为掌控了两个关键衙门其一是考核官员功过的吏部其二是养才储望的翰林院这两个衙门合在一起就可以为“周党”源源不断的选拔人才。
    其中吏部的重点在于“拔”由宋启文负责;而翰林院的重点在于“选”则是由李和掌控可谓是缺一不可。
    两者之中吏部看似权力更大但实际上则是掌控翰林院的难度更高。
    自唐以来翰林们的政治权力时高时低但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入选翰林院又被称为“点翰林”对于天下士子而言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历届科举之中唯有排名前列的一甲、二甲进士有资格进入翰林院历练而拥有了翰林院的资历之后升迁速度也要远远高于寻常官员不论是封疆大吏、还是内阁辅政皆是大有希望。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这种升迁方式不仅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也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直接表现。
    然而翰林院虽然是清贵之极但对于掌权者而言却是一桩令人头痛不已的大麻烦。
    翰林院内集合了当世的各道精英人才文学、经术、医卜、僧道、琴棋书画等等皆有囊括所以翰林们不仅一个个皆是眼高于顶之辈而且他们所信奉的理念往往也是截然不同仅仅是儒家一门学说就可以分为几十个不同流派。
    所以翰林院也聚集了历代以来的各种理念冲突不同理念之间绝对是势如水火皆是把对方斥为异端邪说翰林们平日里专注于辩经论道、互喷口水刚才还是儒家士子群起围攻僧道之说下一刻儒家内部的孔子派与孟子派就会突然间发生内讧情绪激动之际相互撸起袖子拳脚相加也是常事。
    而且翰林们还拥有议政之权但他们并没有相关的施政经验又大多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的性子明明就是发表了一些天真可笑、自以为是的政见但当他们发现朝廷并没有采纳自己的金玉良言之后就一定会愤愤不平、心存怨怼只觉得怀才不遇然后就是阴阳怪气的抨击朝廷。
    这一系列的麻烦再加上文人们一贯以来的矫情性格想要顺利掌管翰林院的难度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自从李和担任翰林院掌院大学士以来翰林院却一直是稳稳当当从来都没有闹出过大乱子翰林院的各种麻烦与矛盾在他的管理之下总是化之于无形这般手段绝非是常人能及。
    近些年来德庆皇帝一直都想要从“周党”手中夺回吏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