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一帆风顺(第1/3页)  吾汉道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望着对方依然乌黑的头发,自己却已两鬓斑白,一如两人这半生,对方仕途虽不广,但胜在安稳,自己却科场蹉跎,黯然回乡教书。

    张夫子感叹一声,从袖中拿出两张纸,递给了刘知县:“孟谯细看。”

    刘知县接过,初时不解,但好在政务娴熟,敏感许多,很快发现了端倪,神情渐渐凝重起来。又听张夫子述说前因后果后,不胜感叹又不禁自责道:“治下出了如此大善之人,我刘孟谯竟一无所知,还让其蒙受不白之冤,受宵小所欺,我这个知县失责呀。”

    闻言,张夫子张嘴欲说什么,但想了想,终是摇头叹息。

    刘知县细心收起纸张,郑重道:“还要多谢子善兄告知,不然我为小人所欺矣。请子善兄放心,此事我定会处置妥当。”

    刘知县乘坐马车离去了,张夫子望着车影渐渐消失,此事有知县插手,相信很快就会平息。但张夫子并没有放松下来,反而显得心事重重。

    他望向远方青黛色的山影,良久叹息一声,雾影朦胧,往日清晰的影像也变得模糊了。

    事情确实如张夫子所料的那样,很快就解决了,县里张贴了布告,宣告了押录其人(押司)伪造公文,乱用职权,勾结乞丐帮伙鹿三,欺上瞒下,欺压良善。如今县衙查清真相,将押司羁押入狱,缉捕鹿三,快餐铺封条无效,并对其往日善行,口头褒奖。

    杨汉从黄六郎与乞儿等人口中得知了结果,黄六郎欣喜的道:“饭铺又可以重新开业了。”说完,就匆匆离去忙饭铺开业的事情去了。杨汉望了乞儿一眼,后者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什么。杨汉笑道:“去看看你们的书册去吧,张夫子就要来了,明日是你们开蒙的日子。”

    杨汉回了小院,与芽儿两人坐在门槛上,怔怔发呆。太阳正盛,杨汉却感觉不到暖意,不是为刚才的事。内幕哪里都有,没必要纠结,后世他看多了。他只是有点感慨,所谓的布告不过是遮羞布而已,手段隔着千年竟也如出一辙。杨汉想到了古代各朝都是异地为官,防止官民勾结,看来效果并不好啊。

    知县是外来之人,要想施政得当,官期平稳渡过,必须要本地势力配合。手腕高明强硬的官员,强龙压过了地头蛇,将当地势力收拾的服服帖帖;有的则反被欺压,政令出不了县衙,被当成了庙里的泥胎菩萨;甚至有灰溜溜被人赶走的;最多的还是屈服了,与当地势力同流合污,大家都好,可唯独苦了百姓,有冤难伸。

    还是那句话说的好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

    饭店转危为安了,重新开业,黄六郎更为的忙碌了,他不光要忙物色店铺,再开新店的事情,还有杨汉交给他的任务。

    杨汉既然承诺了建造书院,那就一定要办到。黄六郎负责此事确实力有不逮,杨汉也不能将所有事情全压在他身上,逮着一个人往死里使,不然非累死不可。不过好在此事不需耗费太多精力,杨汉交代了他只负责掌管钱财的支出,其他的事情有人会替他办的。

    黄六郎将信将疑,胆战心惊的进了县衙,长这么大,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县衙。好在事情真像汉哥儿说的,县衙里果然有录事亲自接待,并说是知县亲自交代下来的,建造书院的事今后由他与快餐铺共同负责。并会派遣两名吏人常驻工地,督促营造事宜。

    杨汉为何如此笃定的让黄六郎去县衙呢,这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一是,有张夫子的面子在,二嘛,这是有目共睹实打实的政绩,只要知县还有一点仕途上进之心,就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任由下面的人上下其手,他反而要督促此事,尽量办的漂亮。

    总的来说,算是双赢吧,不,三赢。

    一,杨汉完成了承诺,还了张夫子的人情,还潜在的为乞儿等人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