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七杀碑(第1/3页)  七杀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七杀恨最新章节!

    从开阁老大会开始,双麟大臣准备了近半旬时光之后,一行众人随驾来自峨嵋山上。拜谒了普贤大士,顺便在峨眉山上金顶封禅,大西国以佛教为国教常习之。这一切对于秉忠而言,只是可有可无。实际上最为重要的便是,这富饶的川蜀鱼米之乡的耕作和收成,才是让秉忠继续由心挂在心头的最最重要的事儿,因为他知道,天下百姓是以到嘴的粮食为依存,全然不会搭理什么教义和国策的。如今,大伙儿跟着他一起造反,起义,也都是为了这填饱肚子而已;哪里会有什么理想和抱负,只是为了能仅仅充饱腹、裹暖衣而已。

    顺着金顶开始往下走时,已经有人开始对秉忠谈及青城山的故事来了。只听得尚书龚完敬絮絮叨叨的讲道:佛道本是通家之好,吾王见了大士当得还要看看神仙里呢?

    走下洗象池,秉忠听不得龚完敬的唠唠叨叨,只得点点头说道:龚爱卿,无需多言。待本王在此地听完法后,便去了青城山中。到时,你再为本王开讲一、二。

    走了约摸一炷香的时间,好不容易快来到了峨眉山脚下,右尚书龚完敬说道:这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我国中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青城山名胜古迹很多,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诗画词赋处处可见,有优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由于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尤为特殊,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

    (本章未完,请翻页)

    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二千四百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南宋淳熙元年,陆游曾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大明开国,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青城山分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