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兰兮兰兮E(第1/2页)  旷古绝今一樵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二一幽兰生前庭

    人,志逸四海的抱负与丘山田园的闲情,本就南辕北辙。

    所以,先生“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士”是苦;

    为官“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亦苦;

    但先生决然“归去来兮”,且断然“吾驾不可回”了,可为什么仍是纠结“有志不获骋”而“终晓不能静”,还是一个苦呢

    人,从某种角度讲,爱丘山与志逸四海并无根本矛盾,

    爱丘山或许更能激发志逸四海的豪情壮志,

    志逸四海或也实实着落了爱丘山的生命本义吧?

    此中丘山,

    此中四海,

    或都人之为人的一种非常情怀,若谓其中有什么差异,是不是亦只层面程度的有所不同

    现实之中,是不是也正因为这一层面程度的出入,或便决定了人百年志向更生命意趣的微妙之别c歧路以远c更相左相反呢?

    这种或集一身却又千差万别更截然不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追求,其实人皆能觉察,或有反省,更可深悉,只种种因缘及现实的万端窘迫,才使许多人不能c不敢c不愿c不忍更不堪于之完全面对和彻底承担罢了

    但先生不同!

    先生格外清醒“少无适俗韵,本爱丘山。”

    先生了然洞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先生深知并实实体验了“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灵肉之人苦痛的孰重孰轻!

    因为那“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的反反复复身心交战,不但使先生终明“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的生命无憾意趣更百年真正舒心所在,且还为此有了完全面对更彻底承担的实实准备~~

    “量力守固辙,岂不寒与饥”,

    先生是知晓前路的吧?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先生于之是有充分自信的吧?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面对可能更现实的里外孤独,先生是清醒和勇敢的吧?

    “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先生于亲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够发狠的吧!?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先生于任上自弃百里之候如敝屣之标举,此名利尘寰的惊世骇俗,岂是不知不明百年真正生命意趣者所能洒脱,所敢抉择

    可先生为什么还是终不得人生安泰,生命大宁呢~~

    “幽兰生前庭,

    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

    先生由心之咏,不仅在其于浊世的孤傲,于泛泛的自负,或更不意不觉也暴露了读书人的深深固疾吧~~

    人之有学,更品德高洁,应当人知世用,此乃天经地义,否则便陷金玉不识,明珠不遇,兰没萧艾的幽怨和愤愤了

    ——幽兰于庭,唯期赏鉴,若是没人在乎更希罕其质其芳,还真无异萧艾了。

    先生兰质不甘有没,

    先生馥郁寄望清风,

    此中自觉不自觉的躁竞,是不是亦读书之误,庠序之误,更“学而优则仕”之误的必然呢?其中学之为己为人的大端及纤毫,人或难言清,但兰生野谷,人知与不知,识与不识,又相干何事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益,拙生失其方!”

    陇亩之民,只要无灭顶的天灾人祸,那起码的温饱,也属常态的吧。

    可先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