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五章 同济同济,同舟共济(第1/2页)  逆流黄金岁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牟其中在余杭的时候就带着他的团队下车了。再8个小时之后,楚阳几人的漫长旅途终于结束,第一次踏上了圣海这片土地。

    91年的圣海,不愧为华夏的经济中心,已经有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放眼过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桑塔纳、拉达、皇冠各种豪车川流不息,直看得薛大爷眼花缭乱。

    “卧槽,这就是圣海吗?楚阳,我怎么感觉咱们就像乡巴佬来的?”薛大爷叫道。

    “不是像,事实上咱们就是乡巴佬啊。跟圣海相比,就连贝海看起来也只是个小县城,更别论咱们这些小农民了。”楚阳笑着说。

    “也是。”薛大爷点头,“咦,等等,行李啊,咱们的行李还没拿呢。”

    都出站了当然不可能回去拿,主要那些行李也可有可无,想了想,楚阳说:“不要了呗,咱先去买几件衣服,我再陪你去圣海大学报道。”

    “行。”薛大爷点头。

    楚阳打听了一下,带薛大爷几人去了商业街,买了几件衣服。

    衣服不是什么名贵的,就普通的大路货,只是质量还过得去。楚阳不想太惹眼,他们是去上大学的,没必要将自己弄得不合群。

    买完衣服之后,楚阳和薛大爷就分开了。用薛大爷的话说,上个大学而已,他又不是三岁小孩,哪用楚阳陪他去报道?

    楚阳一想也是,薛大爷虽然有点神经大条,但新生报道这点事应该还算靠谱的。

    楚阳原本想给薛大爷配个大哥大,但薛大爷说什么也不肯,因为太贵,也怕丢。

    两三万一部的大哥大,弄丢了咋办?这玩意太大了,又不可能时时带在身边。

    楚阳一想也是,他自己也不会拿着大哥大的,就放在行李箱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在同济大学的门口,楚阳和杨家二郎也分开了。楚阳让后者在同济大学附近物色一个住处,算他的私人小窝。

    楚阳不想标新立异,上大学他会住宿,但有个私人小窝总不错的,也方便行事。

    一进大门,几个大字扑面而来,气势磅礴:同舟同济!

    这是同济大学的老校训,当时,同济之所以取名同济,正是因为其倡导的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

    至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这个校训,其实是后面才提出来的,也充满了现代感。

    除此之外,同济大学其实还有个古训: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是不是很高大上档次?

    屁的高大上!

    楚阳感到的其实只是心酸,为这所大学而心酸。同济大学的命运真的很坎坷,就如果我们这个国家一样,劫难重重。

    它始建于1907年,那属于民国时期,却也是整个华夏病危的时刻,内忧外患。

    始一建立,同济大学便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注定其之后的坎坷之路。

    历史上,同济大学真的很惨。惨到什么地步?惨到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全校房屋15幢均被炮弹及炸弹轰毁,无一完整者。

    大礼堂被日飞机掷弹炸穿7个大洞,医学院生理研究馆、中学部、教师宿舍及新筑将竣工之宿舍共被日飞机掷弹炸穿12个大洞,此外,被日军炮弹攻穿与机枪打破之板壁窗户尚不知其数。屋瓦横飞,梁崩栋折,尤以附设工厂大部分竟至塌为瓦砾场。

    自此,同济大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内迁办学岁月,先后迁往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可谓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直到1940年秋,学校迁往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才稳定下来,开始了5年半的内地办学时期。在此期间,一批批同济师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奋战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