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见龙在田(第1/4页)  帝国拾遗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秦王独自战过两回合,屡战屡败。

    第一回合,问路石子扔进朝堂深海没有荡起半点涟漪。

    “虚心好学”的秦王把圈禁在阳人聚为周天子守祀的周王室后人请入朝,要请教周礼。

    周赧王死时寿数一百,他那永远没机会即位的儿子现年也有百岁,白发苍苍鹤皮森森。

    “文王十二而冠,十四生长子邑考,十五生武王”

    “天子、诸侯十二而冠,因十二年岁星一终也。”

    “诸侯之子二十而冠,天子之子早冠”

    颤颤巍巍的老人话像是温阳晒水,熏得满朝昏昏欲睡,连秦王自己都会了好几次周公。

    老人的啰嗦话结尾,秦王长身跪谢道一声受益匪浅,然后委婉地向仲父和朝臣提意见人家天子十二而冠,寡人都二十了,是不是

    相邦表示秦惠文王与昭襄王都是二十二加冠,秦不学周礼,秦须遵秦制。

    众臣附议人君加冠,意味着兼领兵、政、监察三权,年少难承其重,秦制优于周礼。

    蒙恬蒙毅王贲李信,秦王随侍的一众伙伴都不到二十岁,要么上不了朝,要么还是执戟郎,全都还没有话的分,所以这一场朝战,秦王单枪匹马败得毫无悬念。

    什么“择善而从”,什么“不破不立”,秦王再多的理由都被朝臣悉数驳回。

    “周礼曰冠而生子,今我王未冠而有长子,秦既已破周礼,奈何又遵学之”

    此话出自昌平君,华阳太后侄子,相邦属下右丞相,辅助吕不韦总领百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四句话密不透风,秦王只能承认“尚无力领政”。

    秦王下朝把沿路的柱石拍遍,他也想用剑砍,没加冠连带剑都会被唠叨只能用拳。

    屁没儿子你们唠叨国君无嗣社稷之危有儿子你们唠叨未冠生子礼法不合

    如果被朝臣驳斥不算倒霉,那么被三宫太后一同诘难也不算难堪。

    华阳宫在渭水之南,洵美庄严,如同它的主人。

    三位太后高堂跪坐,华阳居中,夏姬居右,赵姬居左。

    华阳太后,孝文王正妻,秦王嫡祖母,因收养秦王之父庄襄王而入主华阳宫,执掌后宫十余年。

    夏太后,孝文王之妾,秦王亲祖母,因是秦王之父生母故而长居大夏宫,位在华阳之下。

    赵太后,庄襄王之妻,秦王生母,因是秦王之父嫡妻得以入主甘泉宫,后迁居雍城大郑宫。

    除此三位太后,孝文王和庄襄王的其余诸姬在王位更迭之际就被撵去离宫等死。

    这三位后宫角逐的胜利者,秦王他爷爷的女人,他爹的女人,终于撕破脸要为秦王选女人。

    王的脸色好似大地吞没斜阳,他唯一能为自己保留的权力即将丢失。

    他盛宠没有根基的琰,刻意冷落华阳太后母族的楚姬和夏太后母族的郑姬,乃至斥退青梅竹马的赵女,就是告诉三宫太后自己的王后自己立。

    三个女人全都揣着明白当糊涂,因为谁都好似有不得已的理由。

    华阳首先发难“秦楚联姻,乃是国策。”

    秦宣太后死前为孙儿定下婚约,第二年,十四岁的华阳被楚顷襄王嫁给四十岁的秦太子安国君。

    华阳无子的原因也不一定是自己不能生养,她受宠的那些年安国君早已有心无力。

    华阳是这一国策的献祭品,如今又成了这一国策的推行人。

    相比华阳风韵犹存,与孝文王同岁的夏太后已是风烛残年,年近七十咳嗽连连气喘吁吁。

    “国策是几十年前的国策,子楚不就娶了赵姬嘛,要我呀,母凭子贵,扶苏他娘就挺好。若是立了她,长子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