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百八十八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第2/3页)  东汉末年枭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战争,也是催化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推手。

    郭鹏在这个相对混乱的时代所推出的一系列技术进步,都能借助战乱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推进。

    这样的进步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就能看到。

    为之惊叹,为之抚掌,为之咂舌。

    然后,为之欢呼。

    郭某人看着部下们惊讶的面孔,心中满是得意,满是兴致昂扬。

    其实,马具出现以后可以节省下来的一大笔费用,他是有想过要怎么用的。

    对于他而言,手里的钱有一部分就够了,不能有太多,他手上的钱太多,市面上流通的钱就少了,钱塞在仓库里不会生小钱,反而会闹得通货紧缩,让经济出问题。

    怎么正确的花出去,达到利国利民的效果,就是郭鹏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这一阵子思考了一番,郭鹏决定接着这个档口,推出民兵制度,并且把民兵制度固定化,合法化,长久化。

    正好此时此刻盐铁官营政策推行有一段时间了,地方上的私人冶铁被打击得差不多了,民兵制度正好可以推行下去。

    在郭鹏的想法里,盐铁官营、限制民间武力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扭转两汉以来自由散漫的社会风气所催生出来的豪侠横行的社会状态。

    这个一言不合就仗剑杀人的社会状态,不符合郭某人大政府治国之道。

    两汉时代的豪侠遍地走,便有了侠以武犯禁这样的说法,豪侠遍地走固然带动了民间尚武之风,但是对于政府的管理,对于生产,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明显弊大于利。

    再者说了,民间尚武与否,与国家强盛与否并无直接关联,相反,这个尚武,到底是勇于公战,还是勇于私斗,是有明显的界限的。

    战国时期,秦人就对此有了明确的认知,知道勇于私斗的人大大多数怯于公战,这对于国家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打仗,是军队的事情,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游勇的事情。

    再强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武侠小说里的各大武林门派面对训练有素进退整齐的士兵,十有八九是要吃下惨败的。

    数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战争的胜负就不看个人武艺了,重要的是组织度,是训练度,是装备的精良与否和战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侠,对于国家而言有什么益处呢?

    若是有,汉武帝就不会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击豪侠了。

    当时豪侠横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侠,反而要对豪侠毕恭毕敬的程度,豪侠谈笑间就能杀死官员,这还得了?

    郭鹏要把两汉以来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社会状态扭转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让社会充满组织性。

    为此,就必须要管束民间武力。

    但是,帝国军队人数没那么多,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个时候,地方民兵就有意义了。

    将民间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约束起来,变为军队的后备力量,藏于民间,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来共赴国难。

    郭鹏的想法是将军队里那些因伤退伍的老兵整顿一部分出来,放到民间地方上,到每一个村落里去做武备官,带领村落里面的壮丁,农时集体耕种,闲时集体训练战阵。

    当然了,郭鹏没指望他们真的上战场打仗,郭魏政权还不需要这些民兵上战场打仗,那是四十万正规军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们是国家战略储备力量。

    郭鹏训练组织民兵,主要是为了将民间的武装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让这些民兵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有组织性,然后打仗的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